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一)新课标和新教材,对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些要求,只有落实到我们的具体教学中,才能显示教学改革的力量。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所谓的“新”都会被架空。比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所以被教材编者摆在一起让学生联读,肯定是有其明显的意图的。我们如果仍然局限于一课一教,只是从一篇课文本身,而不是从单元的、联读的角度来教学比较,要达成新课标及新教材的目标,似乎是很难的。

(二)本单元散文教学中,不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情景关系肯定是重中之重。到底有哪一些重要的情景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具体的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需要我们落实到文本实际之中。而且,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最好从语言实际而非概念推演中得到切实的体验。

(三)建立思考模型。语文主观题怎样回答,学生往往觉得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比如,这样的情景关系辨析的主观题,也是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尽量引导学生经由具体的研读,慢慢形成或者说归纳出一些路径来,不要仅仅指望总复习时,由一些课外练习题来“教诲”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对《荷塘月色》的行文脉络和写景特色有基本了解;

(二)对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及因景写情、借景抒情之情景交融的关系有一些基本把握。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二)全文阅读后,梳理情感脉络:

由于“心情颇不宁静”,于是想夜游月下荷塘,可见作者意在摆脱忧郁烦闷之情;沿着荷塘小路,作者觉得自己“自由的人”,从“且”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暂时充满喜悦,尽管是淡淡的。

作者流连在荷塘边上,看到月下的荷塘不一样的美景:月色清淡,荷香缕缕。也看到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忘情于荷塘美景,顿生怡然之情。

再写荷塘四面,继续写出朦胧幽静之美,但越写越淡,段末仍生落寞之意。作者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采莲赋》显示了当年热闹和风流,而《西洲曲》则表现了热烈和深情;不由得“惦着江南”了,但又终于回到现实。

全文围绕清华园月夜荷塘之游,写尽了独特的景色之美,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交织的复杂的情怀。

(三)重点语段剖析:

分析第4段。

提问:

1.本段从写法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哪几个层次?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有可以分成哪几个层次?

先写荷叶荷花,静态;后写微风引出的荷香及叶子之间的状态,写动态。写景,可以静态,也可以动态,动静结合,往往会显得比较丰实饱满。写荷叶,后荷花,再荷香,最后也叶子间的状态。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特征?又表达什么感情?

比喻:叶子如田田舞女的裙,抓住了高挑、轻盈、摇曳之姿;明珠、星星、美人,月华之下花朵的晶莹闪光,荷叶衬托中的月下荷花之闪烁摇曳;又写荷花纤尘不染的纯美。

拟人:袅娜和羞涩。前者写荷花的盛开之姿,成熟而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充满魅力;后者含苞欲放,含羞腼腆的忸怩之态。

通感:把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如歌声与花香,用听觉来烘托嗅觉;把荷花清香的时断时续、时有时无、似有似无的幽雅淡远的特征,写得具体、精准而传神。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等,既写出眼前之景的特点,又写出音韵和节奏之美。写出荷塘曲折有致的样子,层层、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和层次之感,也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显示从容不迫的姿态。以上均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眼中月下荷塘独特的美感,抒发其由衷的喜悦之情。

分析第5段。

提问:

1.梳理本段写了哪几个层次?

月光,月影,光与影;

2.分析“泻”与“浮”两字的妙处。缓缓倾泻、绝无声息、源源不断、静谧幽美的特征;“浮”又表达了荷塘上的月色之缥缈轻柔的特色。

3.黑影与倩影,树影的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之美。

4.用名曲形容月光,把光与影的景象,转换为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又是通感,引人联想。

(四)比较阅读

1.研读讨论:在初步阅读上述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并思考,这两篇散文的异同在哪里?

提示一之一、为《故都的秋》第3-10段所构成的五幅画面,依照第一幅秋晨赏景图的语言组合形式,拟出相应的名字。

参考答案:第4段秋槐落蕊图,第5段秋蝉残鸣图,第7-10段秋雨话凉图,第11段秋果奇景图;

提示一之二,这些图相互之间是用什么关联词联系起来的?这说明这些画是作者用什么方式关联起来的?

提示二、《荷塘月色》中,写荷塘小路,再写荷塘景色(景,月下之景色;色,景上之月色),然后荷塘四周,这些画面又是依据什么顺序表现出来的?

提示三、前文五幅画,是郁达夫实地观察得到的吗?后面荷塘月色诸场景,是朱自清由想象而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