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拿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磅碍的气势及形象的说理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评价目标

能解决学案和课堂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难点: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教法学法

谈话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两千多年前,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一位智者捧着心中的道德律令周游各国,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位智者就是

孟子。我们曾听闻“孟母三迁”“孟母断杼”的故事,今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孟子在晚年第二次到齐国的游说

背景介绍,了解孟子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宜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宜王身边供职。【PPT出示】

2【讲授新课】

疏通文本,语言积累

1解决学案上学生遇到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文言现通难以理解的句子,补充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手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吉代在国手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孝廉,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掌握

学生讨论

归纳:

1、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2、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3、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衅,血祭。

5、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6、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初读文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孟子和齐宣王的这次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在原文中面出来)

明确: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保民而王”,也就是说国君只有安民、养民,实施仁政,才能王于天下,统治百姓。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明确: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一辩,爱与不忍;二辩!不为与不能;三辩,霸道与王道;四辩,恒产与恒心。层层推进,辩论性强。

三、深读文本,品味鉴赏

1.指定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思考:齐宣王在这场对话的始末思想的转变,注意齐宣王问答的语气,画出原文中的关键词句。

明确: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接见孟子,目的是询问王于天下的策略。这三问语言简短,表现出齐宣王想知道自已能否、怎样王于天下的急切心情:目标明确,内心急迫,似乎王于天下朝夕间可以实现,而霸道思想显而易见。

王笑曰的“笑”包含了齐宣王对自己行为的不解和百姓不理解自己的无奈以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羞愧,还有对孟子的倾心询问,两人谈话的氛围是越来越融洽了。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所大欲”是不可实现的,认识到自己的昏庸糊涂,开诚布公地请教孟子,态度更是真诚、谦虚了。.齐宜王从霸道思想到接受孟子“保民而王”的观点。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游说。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这次游说其实很艰难,但最终盖子成功了,这都是基于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孟子在论辩过程中的说理技巧。形成结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归纳: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始,孟子却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王道。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dwangj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