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渔作品中的女性人格意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浅论李渔作品中的女性人格意识

?

?

内容摘要:李渔戏曲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在某个方面体现着一定的自由民主与反封建,但仍未摆脱三纲五常等封建体制的局限,体现着一定的女性人格意识。主要表现在听天由命的命运安排、标榜“忠贞节烈”、丧失自我及依赖男性。李渔的作品传承了封建礼教中女性屈服于封建婚姻体制、屈服于男权社会等方面,无一例外的体现出对女性的道德教化。

关键词:李渔戏曲作品女性人格意识

“人格”指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种种社会意识的转变,经济基础的转变引领了社会意识的转向与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封建伦理纲常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女性人格意识弱化。市民文化的觉醒、民主自由的意识的出现则是这个时代显著地特征。写于这个特殊时期的《笠翁十种曲》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这主要缘于这个特殊时代背景,并且他的女性观念在当时还是比较具有先锋性的,他刻画出的女性敢于直面自己情欲,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便这些女子都是市井中的普通女子。与此同时,伦理纲常下的女性人格意识的弱化在《笠翁十种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女性形象在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又具有深层次的矛盾性,一方面女性是封建制度下伦理纲常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女性又开始慢慢争取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在戏曲作品中,作者对于当时的婚姻观也有相当程度的探讨与批判。对女性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有所鼓励。作品中也不乏有对于封建礼教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批判,这种婚姻形式往往成了女性通往幸福生活的阻碍,李渔对这种不幸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评价,这对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做出了相对程度上的贡献。即使《笠翁十种曲》在某个方面体现着一定的自由民主与反封建,可它仍未摆脱三纲五常等封建体制的局限,处处有意无意的体现着女性形象人格意识的弱化。李渔的作品传承了封建礼教中女性屈服于封建婚姻体制、屈服于男权社会等方面,无一例外的体现出对女性的道德教化。

一.屈服封建礼教的宿命论

《奈何天》、《慎鸾交》中的女性,她们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严格遵循礼教的规范。以社会道德来标榜,将个人欲求置于最底层,严重限制了女性人格的自由发展。《奈何天》中才色兼全的邹氏,只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屈从于一个貌丑之人,让人怜惜不已。邹氏实在忍受不了“那村夫的恶状”,后待侍女导其入净室,每日念佛,修行为尼。丫鬟宜春劝慰她“劝你舒眉皱,解心焦,好夫谁不爱?命难逃。况又身轻染,白丝成皂。”①另一位闺中秀女何氏,因父亲早丧,家途败落,母亲为其做主,打算当面相婿,阙素封用掉包新郎的办法让何氏与其拜堂,何氏悲叹其“无端失卻女儿身,悔时已觉新人旧”②。终日和邹氏在净室与青灯为伴,过起了清心寡欲的生活。第三位是有着倾城倾国之貌的吴氏,本为袁滢之妾,遭其正妻嫉恨,将其卖给西川人韩照,后知韩父与几父是同年进士,只能罢娶,辗转又迈进了阙素封的家门。最终因阙生为人忠厚恬淡,上感天庭,将其改头换面,变为美男子,三位佳人却争位次。所谓“奈何天”,就是人应该遵循命运的安排,听天由命吧。尽管李渔同情她们,但从故事的发展来看,他并没有倡导女性争取主动地位的写作倾向,而是劝诫她们放弃挣扎,安于现状,即使婚姻充满不如意,但女性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虽然李渔想让女性跳脱出封建的牢笼,但她们的悲欢离合都浸染着沉重的笔墨。传统的女性观是众多女性忘了自己的生存境况,一味地服从男性的要求。那些“贞洁”、“温柔”、“贤良”等褒义词无外乎巩固了男性的社会地位,进而从反面证明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事实。

二.润饰理想化的贞操观

李渔的作品中也有允许寡妇改嫁的观点,但与此同时李渔也难以摆脱封建礼教的局限性,女性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规范在他的心理仍根深蒂固。颂扬贞洁烈女,将女性分为三六九等这些都是其局限性的体现。

在《慎鸾交》中邓蕙娟丈夫趋炎附势,抛弃妻子;华秀与广陵名妓王又嫱相恋,因华秀要回乡应试,便许下十年之约娶其做小妾,承诺“十年之内,不敢轻会一人,妄生以想,自君去后,即当避迹深山,做些针指度活”,就这样,一个妙龄女子竟会为了一个渺茫未知的承诺、地位低下的身份而消耗十年的青春时光。作品中的风尘女子向往赎身、相夫教子,遇到中意的郎君后,她们坚决捍卫自己的贞操,以此来证明自己痛改前非、回归家庭的决心。《比目鱼》中谭楚玉,双亲早丧,家贫却有才华,因不堪忍受亲友的白眼,出门游玩。至三瞿见到玉笋班的刘藐姑,很是喜欢,于是自己投身戏班,与藐姑协定百年之约。之后藐姑在危急关头之时停止自尽,是因为内心感慨:“做烈妇的人,既然拚着一条性命,就该对了众人,把不肯改节的心事,明明白白诉说一番,一来使情人见了,也好当面招魂;二来使文人、墨士闻之,也好做几首诗文,图个不朽。”③在临近死亡之

文档评论(0)

jydlss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