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 书 法.doc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 书 法.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4

PAGE4

PAGE3

PAGE3

课题

书法

课时

2课时(9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书法的主要类型

(2)深刻理解书法的文化内涵

素养目标:

(1)欣赏书法之美,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2)感受书法的深厚底蕴,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书法的主要类型,书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书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查找关于我国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并进行了解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互动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

书法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书法家有哪些?其书法作品有哪些?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书法的主要类型和文化内涵等知识

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中,书法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

一、篆书

【教师】扫码播放“石鼓文为什么是国宝”视频,并进行讲解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法字体。从汉字发展的角度看,篆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汉字隶变之前的古文字都属于篆书,包括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秦代小篆及汉代篆书碑刻等字体形态。

甲骨文是先秦时期产生的,其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可以说是书法最初的艺术形态。甲骨文的字体直线较多,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挺拔遒劲,字形古朴空灵,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运刀如笔的艺术技巧。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金文较为常见,保存了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多铸于青铜器上,曾与甲骨文并行于商代,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都是金文中之名品。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鼓文”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石鼓文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是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字体方整,笔力劲健,章法匀称,有雄浑朴茂的艺术美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琅琊台刻石》”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小篆也称“秦篆”,是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官方标准字体,其字形修长,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均匀且长,以《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为典范。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袁安碑》”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汉代篆书以东汉碑刻为主,其结体茂密,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篆的风格大不相同,留下了以《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阙铭》、《袁安碑》、《张迁碑》为典范的碑刻作品。

二、隶书

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由篆书演化而来,风格较为庄重,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呈长方形,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武威汉简》(部分)、《石门颂》(局部)”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隶书在汉代逐步发展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汉代隶书可分为西汉简帛(在竹木简牍或丝绸上书写)和东汉碑刻两类。我国甘肃省武威地区出土的西汉《武威汉简》,朴茂自然,笔画肥瘦,刚柔结合,变化多端,是研究隶书的重要实物资料。刻在今陕西汉中褒城石门隧道西壁之上的东汉《石门颂》,用笔大气磅礴,挥洒自如,结体宽博舒朗、气势开张,布局巧随石势、错落有致,其以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汉代隶书中的珍品,为历来书法家所赞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隶书的传说”的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理解

三、草书

【教师】扫码播放“浅谈书法的发展”视频,并进行讲解

草书始于汉代。最早的草书谓之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章草的起笔、收笔纯用隶法,字字独立,但每个字的笔画之间又加进了萦带(实笔与虚笔之间笔断意不断的连笔效果)连绵的笔法,是草书连绵圆转风格之始。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和东汉崔瑗的《贤女帖》是章草之典范。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十七帖》(局部)”的图片,并进行讲解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的行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形成今草(亦称“小草”)。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世称张芝为“草圣”。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是今草集大成者,其作品《十七帖》是历代草书之绝品。

【教师】通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