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校联考作文“古代名句类的启发思考”导写+范文4篇.docxVIP

五校联考作文“古代名句类的启发思考”导写+范文4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校联考作文“古代名句类的启发思考”导写+范文4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上述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和阐述。请你从上述语句中选择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名句类的材料作文题。

第一句: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大意是:玩弄他人就会丧失做人的道德,沉迷于所好之物就会丧失进取的志向。这是通行的理解。由于原文太过简练,这种理解也未必就一定是最切合原文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对核心概念的不同解读。这里的“丧”和“德”分别是丧失、失去和道德、品质的意思,没有疑义。

“玩”的常用解释有:玩弄、戏弄;欣赏、观赏;玩味、研习。如果我们取“玩弄、戏弄”的意思,则玩弄他人就一定会丧失做人的道德,不管你“玩”的是什么人,即便他十恶不赦;如果取“欣赏、玩味”的意思,则“玩人”可能不仅不会“丧德”,反而还会“积德”,当然要看你“欣赏”的是什么人及其什么方面,假如你欣赏一个杀人放火者的暴力行为,那你一定也会“丧德”。

由于搭配问题,“玩物”的“玩”本身就不是“玩弄”的意思,其本义应该是“欣赏、观赏”或“玩味、研习”。因为按本义理解,好像不能必然达到“丧志”的地步,所以人们便将“玩物”之“玩”直接引申为“沉迷”甚至“沉溺”了。这是削足适履,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是否“丧志”关键不在“玩”,而在“物”——看你“玩”什么物——比如黄赌毒是物、花草虫鱼是物、文学艺术也是物,然后才看“玩”到什么程度——过犹不及。其次还要看这个“志”具体是什么,也就是其“志”与“玩”“物”的方向是否一致,是一致的就没有所谓丧不丧志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志”也有可能不局限于个人特定之志,而是儒家所推举的“修齐治平”进取之道,或者新时代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志。

说“丧德”其实是想积德,怕“丧志”其实是要持志。所以,从《尚书》里的这句名言可以提炼核心论题为“玩人玩物与积德持志”。

第二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意是:见到好的要学习改进,有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这个理解没有什么毛病。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过”?这里有一个标准问题,就是凭什么来判断。因为“善”常与“恶”相对,所以“善”至少应该不突破法律法规这个法律以及公序良俗这个道德底线。“过”常有大小之分,大“过”可能近“恶”,小“过”则往往不能称“恶”,所以,“过”的判定必然包含“恶”的标准即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也必然包括诸如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或者新时代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对于“过”,“善”还要复杂一点,既然着一“见”字,说明这个“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是善言善行善举之类,不是抽象的哲学观念。而所见之“善”是不是都要学习改进,则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那是我也具有的,当然就不需要也无可改进。只有那些我不具有的善言善行善举,才需要学习改进。

所以,从《周易》里的这句名言可以提炼核心论题为“孰善孰过与迁善改过”。

第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意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个意思是比较模糊的。“欲”的意思主要是喜欢、爱好或想要、希望,可以大致统一为“愿意”;但是“所不欲”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说的话、做的事、秉持的思想,不仅有好坏优劣之分,而且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不想被人骂脏话,我也就不用脏话骂人。

“施”的主要意思是施加或给予,其实也可以大致统一为“施加”,但是要注意施威(损人)和施惠(利人)的区别。“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对什么人“施”什么、怎么“施”都是有讲究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己”和“人”要建立起关联——至少产生某种联结。联结有深有浅,浅联结指相互之间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深联结指相互之间很了解非常熟。比如,我和“他”在吃饭,吃饭就是一种联结。我不想吃红绕肉,也就不要求“他”吃红烧肉,至于“他”吃不吃红烧肉,我就不管了。这就是浅联结。如果是深联结,我知道“他”特别喜欢吃红好肉,我不想吃红绕肉,也不让“他”吃红烧肉吗?恐怕不行,我们应该利人。

那么,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如何?自己所愿意的,就要施加给别人。情景同上类似,主要看“己之所欲”是利人还是损人,利人则可“施之于人”;损人则“勿施于人”。

所以,从《论语》里的这句名言可以提炼核心论题为“施与不施和利人损人”。

第四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大意是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