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危害安全教育(1).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汇报人:XX

2024-01-12

网络危害概述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网络欺诈行为识别与应对

恶意软件防范与处置方法

网络暴力现象剖析及应对措施

健康上网习惯培养与实践

网络危害概述

01

网络危害是指由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所引发或加剧的,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和现象。

网络危害定义

网络危害可分为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沉迷等多个方面。

网络危害分类

网络危害的程度因具体行为而异,轻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隐私泄露,重者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国家安全危机等。

网络危害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限于个人层面,还可能波及家庭、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影响范围

危害程度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行为,如钓鱼网站、虚假交易等,导致受害人财产损失。

案例一

网络暴力。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精神伤害。

案例二

网络谣言。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三

网络色情。传播淫秽色情内容,污染网络环境,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触犯国家法律。

案例四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02

黑客利用漏洞攻击网站或数据库,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网络攻击

恶意软件

公共Wi-Fi

通过钓鱼邮件、恶意链接等方式传播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信息。

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时,攻击者可截获传输的数据,导致信息泄露。

03

02

01

《网络安全法》

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义务,以及泄露用户信息的法律责任。

网络欺诈行为识别与应对

03

钓鱼网站

虚假购物

冒充身份

恶意软件

01

02

03

04

通过伪造官方网站或发送虚假链接,诱导用户输入个人信息或转账。

发布低价或虚假商品信息,骗取用户付款后不发货或发假货。

冒充他人身份,通过社交工程手段获取用户信任,进而实施欺诈。

通过植入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或控制用户设备。

在输入个人信息或转账前,核实网站域名、联系方式等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核实信息

留意信息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细节问题,可能是欺诈行为的迹象。

注意细节

在决策前多方求证,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或咨询专业人士。

多方求证

安装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补丁。

安全软件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语,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财务状况。

不轻信陌生人

及时报警

寻求帮助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旦发现被欺诈,应立即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警方调查处理。

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律师、网络安全专家等,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和传言,避免成为网络欺诈的受害者。

恶意软件防范与处置方法

04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复制和传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导致网络拥堵甚至瘫痪。

蠕虫病毒

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窃取用户信息或控制用户计算机,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木马病毒

通过加密用户文件并索要赎金来解密,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数据损失。

勒索软件

用户从非正规网站下载软件或文件时,可能会携带恶意软件。

网络下载

攻击者通过发送包含恶意软件的邮件附件,诱导用户点击或下载。

邮件附件

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漏洞,攻击者可以远程植入恶意软件。

漏洞攻击

网络暴力现象剖析及应对措施

05

侵犯隐私

未经许可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照片、视频等,侵犯他人隐私权。

侮辱诽谤

通过发布恶意言论、造谣传谣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和形象。

网络暴力行为

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恐吓、网络跟踪等,给他人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社会竞争压力、道德观念淡漠、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

社会环境因素

缺乏自我约束、情绪失控、寻求刺激等,导致个体容易实施网络暴力。

个体心理因素

网络匿名性使得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

群体心理效应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个人素质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学会自我保护

遇到网络暴力时,及时保存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寻求帮助和支持。

加强技术监管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

健康上网习惯培养与实践

06

识别正规网站

学会识别网站的域名、备案信息、安全标识等,确保访问的是正规、安全的网站。

避免访问不良网站

不访问含有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的网站,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选择优质资源

在正规网站上选择优质、健康、有益的资源,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03

02

01

03

拒绝传播虚假信息

不制造、不传播虚假信息,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01

增强信息意识

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

文档评论(0)

文单招、专升本试卷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