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七谏》:平民文人东方朔的“自荐书”
摘要:东方朔的拟楚辞《七谏》,历来被认为是普通的模拟之作。事实上,它并非朱熹所谓“强为呻吟者”,亦非全然的“代屈立言”。七节之中,有五节为代屈立言,《怨思》《谬谏》两节则为自言,自荐之旨显然。一介平民东方朔的努力自荐,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具备了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当时统治者对楚辞的推崇,二是平民知识分子在彼时的求仕空间。《七谏》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所历经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映照。
关键词:东方朔;七谏;骚体赋;自荐书
一、《七谏》的创作目的
乍一读,不论从形式上还是语辞上,《七谏》都是对屈宋作品的模拟,甚至有许多语句与之雷同,仿佛是重复无奇的一篇仿作,与其他拟楚辞似无异。全文除结尾“乱辞”之外,分为《初放》《沈江》《怨世》《哀命》《怨思》《自悲》《谬谏》七节。由叙述视角判断,《初放》《沈江》《怨世》《自悲》《哀命》五节为代言,最直接的依据是其中四节都提到了投江自尽的意愿,这显然是代屈原发言。如:
《初放》末句:“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3]238
《沈江》末句:“怀沙砾而自沈兮,不忍见君之蔽壅。”[3]242
《怨世》末句:“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3]247
《哀命》:“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3]252
《自悲》一节虽未提自尽,所叙也都是屈原的经历,如“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3]248。东方朔满怀抱负从山东德州来到朝廷,并不曾流露想要返归故乡的意愿。又有“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3]248,据《汉书·东方朔传》,《七谏》作于东方朔不见用时期,所以不会自称“故人”。不易判断叙述视角的句子是:“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3]249东方朔的自喻之文《非有先生论》中有云:“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能称往古以厉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矣。”[4]2868所以,“隐三年”的主体可以指作者自身。但是,《卜居》有云“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3]176,所以“隐三年”的人,也可能指屈原。而由“复归”一词来看,主体当是屈原。因此,《自悲》一节主旨亦是述屈。
《怨思》《谬谏》两节则为自言,在思想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自荐倾向。《怨思》比之其他六节,尤为短小,一共八大句。其中两句都说到“贤”士之“隐”——“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3]247,“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3]247。结合末句来判断,这“贤”与“隐”是东方朔的自比。末句为:“愿壹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3]247与《谬谏》一节的末句“众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3]256有所呼应。最后一节《谬谏》的自荐意图很明显,尽是求伯乐之言,彰显着《七谏》的创作目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引糜信的说法:“案《汉书·朔传》亦郁邑于不登用,故因名此章为《谬谏》。若云谬语,因托屈原以讽汉主也。”[3]256洪兴祖在这一点上也表示了赞同:“唯以《谬谏》名篇,当如糜信之说尔。”[3]256可知古人早已看出东方朔此篇的创作目的,不只是述屈。以“谏”为名,实为婉“荐”。
只《谬谏》一节,便足以彰显《七谏》全文的自荐性质。以辞为证,其中,从“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3]253到“弧弓弛而不张兮,孰云知其所至?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3]253,都是求明君之语;再从“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飞鸟号其群兮,鹿鸣求其友”[3]254至“众鸟皆有行列兮,凤独翔翔而无所薄”[3]256,整段皆为对知己的唤求。更有求伯乐的话语,如:“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伯牙之绝弦兮,无钟子期而听之。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3]254表达得句句昭然,语真意切。直至篇末的“乱辞”,依然在用大量的对比来委婉地高举自身。一句“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3]258虽是反语,却只让自我推荐的意志昭然若揭。
本节中又出现“隐三年”的言词,“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辞。不及君而骋说兮,世孰可为明之?”[3]256这里的“隐三年”的主体不同于前文,指的是作者自身。至此可知,前面几节追悯屈原的内容,实为铺垫,自荐才是真正目的。即便是述屈的五节中,内容也并非全与屈原的遭遇和处境相吻合。
那么,为何将自荐文写得如此隐约呢?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一是借骚体来引起武帝的注意,二是逞才,三是以屈原的光辉形象影印自身。此外,诗中有云:“愿承闲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卒抚情以寂寞兮,然怊怅而自悲。”[3]252正是因“恐犯忌而干讳”,而以追悯屈原为“幌子”,并以“谬”(“谬谏”)婉称。屈原的影子若隐若现,作者的声音若隐若现。于此,作者便有了一层言说的庇护。在汉代骚体辞赋中,屈原的外衣,是许多西汉文人发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