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届高考非连文本文学理论与应用对接题示例和训练.docx

高中语文:2023届高考非连文本文学理论与应用对接题示例和训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2023届高考非连文本文学理论与应用对接题示例和训练

考点:

1.非连文本:品诗——“余味”“和羹之美”

2.非连文本:古典诗歌——“旧体诗现代性”

3.非连文本:诗论——俞平伯认为“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

4.非连文本:词风——“豪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余味”“和羹之美”

2.“旧体诗现代性”

3.俞平伯认为“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

4.“豪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考点示例】

一、非连文本:品诗——“余味”“和羹之美”

【考点】

1.“余味”

2.“和羹之美”

3.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判断选项正误

5.梳理行文脉络

示例

“余味”“和羹之美”

文本1

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钱锺书说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是用文心、句眼、风骨、神髓之类的人体化文评,以味论诗其实也算得上我们固有的传统了。我们讲诗,动不动就用到滋味、品味、趣味、意味、韵味、情味等词语,全都落在一个“味”字上。我们能用味觉来感知一切,大到一代诗,如缪钱《论宋诗》曰:“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我们把读诗叫作“品诗”。黄庭坚在《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诗,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令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黄庭坚读陶渊明的诗,全用吃喝来形容。“嚼”“啜”“啖”,三个“口”正好是一个“品”。

诗也最适合品。音乐有声,绘画有形,形式纯粹,倚重单向度的视觉听觉,诗却有声有色,既有音韵,又有意象和词藻,还有词和句子的质感。所以,我们读一首诗,涵咏意义的同时,还要体会节奏和旋律,感受形式和色彩,以至于触摸词和句的质地是柔和还是糙硬。这是情思、辞采、宫商等各种元素的奇妙组合。诗人写诗,如同庖人治膳,要调和鼎鼐,做到色、香、味俱全。古人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首诗就是不同艺术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我们品诗时,每一种感官都对应着一个成分,分别调动视、听、嗅、触各种感官,最后以舌头来统摄,将如此复杂的感觉,用转喻的方式,归结到味觉上来。

比如,王安石的绝句《南浦》中有两句诗是修辞精绝的名句:“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一幅春景图,只见“鳞鳞”水纹自下而上,“袅袅”柳姿自上而下,而且“鹅黄”“鸭绿”的明媚中,又隐含着“鳞鳞”的鱼字旁和“袅袅”的鸟字头。两句诗其实不写鹅鸭鱼鸟而鹅鸭鱼鸟宛然在焉,我们内在的视觉也定然有鱼在泼刺,鸟在翻飞。两句诗的声律本来已经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和谐了,“鳞鳞”和“袅袅”两个联绵词又演漾着撩人春困般的意绪,听觉上一片娇软。就触觉而言,“含”字温润,“弄”字亵昵,水纹密致,柳条纤柔,轻抚上去真是细腻软滑之至。这晚唐风味的婉丽诗句,沁人心脾,味觉上竟有点甜丝丝的。

但甜味在中国人过去的品味谱系中评价不高。中国人认为甜是一种让人慵懒的味道,吃多了甜食会感觉身上起腻。古人品诗,最排斥甜腻的风格,提倡宁生毋熟,宁涩毋滑,宁苦毋甜。宋人不喜欢唐诗荔枝般的甘芳,欧阳修说:“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真味是苦味、涩味、清淡之味,都弃肥酪而不用。

宋人口味的转变乃是审美范式的转变。他们的典范是杜甫和陶潜。老杜当然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甘腴可人,但主体是沉郁顿挫,与甜熟绝缘。杜诗是真味。陶诗呢,无味而有味外味,那是至味。苏东坡评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灌而实腴”。如果说武侠小说里最高的功夫境界是以无招胜有招,平和中正的陶渊明便是以无味胜有味了。

极古人以味论诗之大观的,是元人揭傒斯的《诗法正宗》:“……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如陆鸿渐遍尝天下泉味,知扬子中泠为天下第一水味,则淡非果淡,乃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所可比也。但知饮食之味者已鲜,知泉味又极鲜矣。”

这里的真味、至味、味外味,关键都在有余味。我们讲余音、余韵、余味,都是有余而不尽。美食你吃下去之后,味道不会很快消失,会滞留在你的舌尖很久。就像雪莱的诗所说的,“柔声消逝了,音乐/还会在记忆里颤动—/紫罗兰凋萎了,芳香/还活在激活的感觉中”。用顾随的话说,这都是“留在心上不走”。

(摘编自江弱水《辨味与品诗》)

文本2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