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炯芳《定风波》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陈炯芳《定风波》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3、掌握朗读的技巧,4、整体感知,5、了解词的写作手法,6、给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2、了解词的写作手法,3、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2、了解词的写作手法,3、给人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成就 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赏析探究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解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

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2、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二)整体感知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三)合作探究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1\*GB3①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2\*GB3②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3\*GB3③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4\*GB3④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逊,多了几

分隐忍平和;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