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12月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 .pdf

2024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12月检测 语文试题及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上12月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条的

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到楚

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描方

法塑造形象的。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

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

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灵

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

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

“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

与儿童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清

代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

拜。”这“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把目力所及

的对象按照远近、大小、明暗,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

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

统统摄入画面中来,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明上

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俯察游观着世间

百态,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这正是运用散点

透视法的结果。中国绘画或为长卷,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才能将辽阔万

里的江山悉数尽收到画面中来。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已将诗、书、画三者内化为一个整体,但画面上题款、书法以及

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以题语

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加

画的内涵,阐明画外之意。题款还可以对画面的构图起到或丰富或平衡的作用。倪云

林、石涛、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款、多处款,或古篆、或汉隶、或草书、或正楷

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有时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有时

又补充留白,使画面平衡。所以绘画一经题款,便可以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印

1

章喻为画面上的秤砣,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的名号章

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起首章、压角章也可以使画面错落有致、稳正平衡,与墨彩相

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画和

参与绘画的风气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奠定了后来文人绘画

理论的基础。而且,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向心

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突出画者的意致和

心绪的表达。《欧阳文忠公文集·鉴画》中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

览者未必识也。沈括则从鉴赏批评角度出发,提出了“书画以神会”的理论。他认为

书画的精妙之处,于神而不于形,鉴赏首重神韵,而不是形似。文人大学士苏轼是又

一位在绘画上的重神似论者,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品评绘画如果只着眼

于形似,其见解就如同孩子一般的无知幼稚。同理于写诗,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的层

面上,那也一定不会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所以就有了他最为著名的论画不求形似之

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我们可以得出,神似是文学和绘画相通的共同美学追求。在宋代画院不离法度

的背景下,苏轼重神轻形的理论,有对当时审美尺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