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草原生命与爱的失落及复归——从叙事视角分析张承志《黑骏马》
《黑骏马》总体来看是第一人称限知叙述,属于“内聚焦型”,是从主人公“我”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的叙述。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在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其他视角的穿插,通过这些变化从而完成了草原爱与生命的获得到失落又再次复归的过程。文章主要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一系列转化背后的多样生成机制。
叙述视角;草原生命;失落与复归
《黑骏马》作为张承志早期的代表作,充满了浪漫的诗意气息,在随着歌谣回忆的过程中,主人公“我”经由视角的不断变换完成了对于草原母性对于爱之依恋的失落到复归并且理解升华的过程,完成了信仰的皈依。
这是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追寻”之歌,久别家乡的白音宝力格骑着名为钢嘎·哈拉这条象征着生命的黑骏马一路返乡,寻找过去被他抛弃的生命之根。当他满怀着希望到达这座理想的家园时,却发现失去的不仅仅是最初的记忆,更是亲人,更是爱。于是,在信念的指引下,再一次翻山越岭。而当他终于找到记忆中的亲人时,却发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对缺席岁月的追溯中,在现实的冲刷中,终于再次捡起九年前被他放弃的信仰,不仅回归了对草原,对原始生命的最初的眷恋,更对这茫茫草原的生命之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黑骏马》总体来看是第一人称限知叙述,属于“内聚焦型”,是从主人公“我”的视角出发进行故事的叙述,所有的一切围绕“我”的活动线索和情绪波动。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在第一人称限知叙述中也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其他视角的穿插,这些变化一起构成文本阐释的多样性。
一、回溯中草原生命与爱的获得与失落
在回归路途寻找的过程中,作者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自己过去的故事,因此第一人称的叙述出现了两种“我”的形象,即回忆中的过去的我和叙述中的现在的我。“第一人称叙述者身上的两种自我,‘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对立、交叉、统一等等常常造成独特的戏剧张力。”[1](P171)与之相对应,自然也出现两种看待事物的眼光,即“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和“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2](P201)作者将作为“经验”的自我和作为“叙述”的自我穿插,两种视角相互转换,历史与现实交叉并进,延长空间和时间的力度,在张弛有度的情节中,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白音宝力格最初骑上黑骏马回归与追寻时,随着主人公心绪的流动,我们认识了儿时的索米娅和白音宝力格,还有他们慈爱而坚韧的蒙古奶奶。从和索米娅幼时的亲情到年少的爱情的第一次闪光再到最后爱情梦想的幻灭,叙述者从“我”的角度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最初在草原成长起来的少年对于世界的第一次认识,在看着奶奶对将死的黑骏马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对于生命的礼赞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和索米娅第一次在车上“亲密接触”时,对于爱情有了懵懂的渴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接受了现代化的教育后,两种文明交锋碰撞,骨子里那种“城市道德”和“城市文明”又开始迸发,他渐渐不能理解奶奶和索米娅对于“被污染”那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对于不被祝福的生命的保护。于是,在渐渐颠覆了自己的草原想象后他选择出逃,去寻求他所谓“更高的文明”。“……也许是因为几年来读书的习惯渐渐陶冶了我的另一种素质吧,也许就因为我从根本上讲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这种渴望在召唤我,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3](P79)而当主人公终于踏上那条“更纯洁、更美好”的路时,对于草原最初的认识、那美好的爱情和生命的赞颂也开始失落。
在回忆中,作为主人公的“我”是以儿童的面貌展现给大家的,所以被回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自然而然变成“儿童视角”。以儿童的眼光打量世界,带有童真纯洁的味道,更加贴近草原,便于我们理解儿时主人公所理解世界的模样。而那种“天真的叙述”也展示出了一份不一样的审美色彩,那是草原独有的纯净的审美天地。在主人公童趣的眼光中,奶奶是伟岸的依靠,索米娅承载了全部美好纯洁爱情的来源,而理想则是通向未来图景最具动力的支撑。可以说,正是“儿童”这种纯洁内心的呼喊才能与草原诗意完美的融合,“儿童视角”的运用便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审美效果。而儿童同时也与“不成熟”相对应,主人公此刻并没有真正体验到草原的“自然法律”,他所理解的草原文化带有自己期待和幻想的样子,带有城里人“道德文明”的枷锁。因此,当主人公长大,发现自己的气质与这里并不契合之时,也可以说现实与自己的想象并不符合之时,他选择了离开。总之,童年视角的运用,一方面从“纯真”的角度展现了草原独特的诗化般的魅力,一方面又从“幼稚”的角度昭示对草原依恋失落的原因,体现了对于草原文化的拥有到失去的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