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宋代咏史诗繁荣的史官文化背景
宋代史学发达,宋人编撰的史籍为文人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推动着历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咏史创作的繁荣。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态也渗入到了咏史创作中,使咏史诗在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史论、史评等史学体裁的融合,并成功地完成了由叙史言志到论史鉴世,从资政劝诫到童蒙教育,从文人雅赏到市井娱乐的功能转换。
宋代咏史诗;史官文化;史评;史论
两宋时期,咏史诗的创作群体空前壮观,王禹偁、梅尧臣、欧阳修、张方平、李觏、邵雍、刘敞、曾巩、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李纲、李清照、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等都有叙议皆精、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咏史诗众体兼备,既有传统的五七言古体、律体、绝句,还有楚辞体、乐府体、集句体及四、六言古体等。据《全宋诗》《全宋诗订补》统计,宋代的咏史诗有7402首,数量可观,远超前代,立论新颖,以理致取胜,在古代咏史诗的发展历程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宋代发达的史官文化背景关系密切。
一、穷究治乱,上助圣鉴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今古罕匹”。[1]238-240古代重史的优良传统到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形成了崇史的文化氛围,并最终促使古代史学走向了鼎盛期。宋代史学在史官制度、史学著作、史著体裁、史学大家及史学领域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宋帝对修史的空前重视、宋人对撰史的极度热衷,各种官修史书卷帙庞大,一些史学新体裁先后创立,为前代所不及。官修史书更趋全面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有了记载保存一手资料的起居注和时政记。
宋人在“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2]9607的思想指导下,修史、治史的目的性很明确。如欧阳修有感于五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3]173,效法《春秋》,以个人之力编撰《新五代史》,“以翼大道,扶持人心”[4]10383。《〈伶官传〉序》从五代后唐庄宗遽盛遽灭的历史事实中引发出深刻的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种哲理性的名言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罕见的历史深度,体现了宋代的史学精神,从客观上适应了宋朝革除五代乱世之弊、重振纲常的政治需求。又如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为《资治通鉴》,希望皇帝能“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2]9607。全书体例谨严,结构完备,叙事清晰,质朴简洁,考证严密,文笔流畅。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富于一定的文学色彩。唐史专家范祖禹认为“今所宜鉴,莫近于唐”[5]3,故著《唐鉴》以警示统治者。嗣后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均为编年史名著。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则以重大历史事件立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事件的时间顺序撰写,创纪事本末体史书。郑樵的《通志》综合历代史料,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大大扩充了史书的记述范围。朱熹与学生赵师渊据司马光《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举要历》及胡安国《通鉴举要补遗》,增损改编成《资治通鉴纲目》,自序云:“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统正于下而人道定。大纲概举而鉴戒昭,众目毕张而几微著。”[6]30朱熹认为司马光不分正闰的做法不符合正统观念,全部要改回来。《资治通鉴纲目》寓意褒贬,强调正统,简明易记,较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总之,宋代史著长篇巨制之多,史家成就之大,都足以凌驾汉唐,睥睨明清。宋人除了以修史撰文来规范君臣大义外,还自觉地取鉴资治,常用《春秋》笔法在诗歌的世界里品评历史,故咏史之风遽尔勃兴。如宋庠《读贾谊新书》云:“谁谓贾生学,兼之文帝朝。死忧王坠马,生赋如鸮。被召宣温密,矜功绛灌骄。勤勤论五饵,史笔未相饶。”[7]2206诗人写读贾谊新书后之感想,并结合其一生行藏评其功过。又宋庠《进读唐书终帙》云:“隋室重氛极,唐家景命新。地归裂残壤,天洗战余尘。遂纳诸戎贡,争陪二月巡。瀛洲登俊老,烟阁尽名臣。轻重非关鼎,兴亡要在人。旧都纷秀麦,前事徧书筠。哲后疑图暇,西厢访古频。终篇见成败,摘句屡咨询。青史嘉遗直,元龟遗圣辰。愿将稽古意,万一助尧仁。”[7]2213则明确表达了以唐为鉴,再造清明盛世的殷殷期望。
二、酌古理今,资治惩劝
宋帝力图将修史与取鉴、资治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成为巩固统治的有效手段。宋朝建立伊始,宋太祖就下令修《五代史》,以便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曾说:“昨观新史,见梁太祖暴乱丑秽之迹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贼虐也。”[8]125宋帝及士人都认为“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4]13149,故要“大厉名节,振作士气”[9]3086,故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集中理学、史学、文学各种力量大力整顿纲常,收拾世道人心。这场思想领域的整顿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巩固大一统局面起到了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