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4年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作品原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⑴
江城如画里⑵,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⑶,双桥落彩虹⑷。
人烟寒橘柚⑸,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⑹,临风怀谢公⑺?[3]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
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
登览胜地。谢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
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
一样。
⑷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
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
第1页共12页
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桥影。[3]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脁楼。
⑺谢公:谢脁。[1][4]
词句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
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
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
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
谢先生呢?[1]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
之乱爆发前不久。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
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
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4][2]
作品鉴赏
第2页共12页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
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
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
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
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
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
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
手法。[3]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
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
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
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
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
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
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
“双桥”长长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
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
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
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
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
第3页共12页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
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
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
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
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美
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
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
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
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
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
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
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