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传统祈雨仪式音乐景观及用乐观念探析
“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是近年来影响深远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理念。而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中,梅里亚姆的“声音、概念、行为”研究模式被称为“梅氏三角”经典模式,其中音乐的“概念”又是居于“梅氏三角”模式的最顶端,处于主导地位,即概念支配行为,行为产生声音,循着概念——行为——声音的路径,可以细致深入地探析人类音乐文化的内在机理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祈雨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仪式。在求雨仪式上,比较常见的景观是人们通过洒水、喷水以及一些与雨水有关联的龙、青蛙、蜥蜴等动物或柳枝等相关植物做一系列仪式,仪式中的歌曲则唱出一些祈求掌管雨水的神灵降雨的唱词等,其中的观念较为直白,易于观察。但是,中国古代国家层面的祈雨仪式有严格的用乐规范,其中的音乐理念却隐藏在文化深处,不易观察。抛开唱词因素,单就纯粹的音乐来看,其用乐观念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隐藏较深,需要做较为深入的探讨才能理解。
一、中国古代的祈雨仪式
高度关联性。俗语所谓“靠天吃饭”,说的是农业生产必须依赖天气。风雨雷电对农作物影响巨大而且直接。对于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来说,风调雨顺是五谷丰登的前提,是农耕社会有序运行的最重要条件之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当今全国各地民间风俗性群体公共祭祀活动中最常见的祝语、口号,足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和渴求。
但是,雨水的多寡,并不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旱涝灾害也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时有发生。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雨水由天神掌管,为了能够获得适量的雨水,必须用某种方式求之于相关神灵,于是各种求雨的祭祀活动很早就出现了。
我国是一个旱灾多发的国家。据专家研究,15—19世纪的五百年间,见于文献记载的全国大范围旱灾15次,其中特大旱灾5次,大旱灾10次,而且“每次特大旱灾都伴随瘟疫、蝗灾,造成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斗米千钱,大旱大饥,民不聊生,瘟疫流行,骨肉相食,民多疫死,死者枕籍,村空无烟,饿殍载道,社会动乱,盗贼四起。”①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北方的主要旱灾》,《河北林果研究》2000年第4期,第381页。
我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人和土地关系的
旱灾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显然,求雨的目的是为了农作物的生长秩序。这一点,古人早已有了清楚的认识。正如胡厚宣先生所指出的,在甲骨文“为了农业生产而求雨的千百条卜辞”中,“或言‘雨足年’,或言‘年有足雨’,或言‘田有足雨’,或言‘禾有及雨’或‘年有及雨’,是殷人知雨和年收的关系,乃是不可分的。”②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1期,第51页。
正因为雨水与农业生产秩序关系密切,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产出巨大影响,求雨活动成为一种关系重大的仪式活动,而历代连绵不绝,有些还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的求雨仪式起源甚早,在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着大量涉及求雨的卜辞,说明在当时祈雨是一件重要且频繁的仪式,并且在求雨仪式中伴有一些歌舞活动。如“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吉”(《甲骨文合集》29990)、“惟万舞盂田,有雨”(《甲》28180)、“贞:乎(呼)舞,有从雨”(《甲》12831),等等。
郭沫若《卜辞通纂》中的第三七五片、四三七片、四三八片、四三九片、四四一片等也有许多涉及祈雨的卜辞,其中有“足雨”“及雨”“从雨”“贞令其雨”等词汇。特别是第三七五片甲骨,其上记有著名的被后人视为歌谣的问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周代,国家的雩祭已形成定制,分为两种:其一,为例行公事的定期祭祀,称为“常雩”。“常雩”是为了预防旱灾,预祝风调雨顺,定期在四月举行,即所谓的“四月龙见而雩”④“龙见而雩”,指的是举行雩祀的时间。龙,指二十八星宿之苍龙宿,每年的建巳月即阴历四月,苍龙出于东方。这是万物始盛,待雨而大之际,故应恳祈上天洒降甘雨,以保五谷之秋成。《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卷95)转述服虔注《左传》曰:“龙,角、亢也。谓四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以上引自萧梅《呼舞吁嗟祈甘霖!——西北(陕北)地区祈雨仪式与音乐调查综述》,载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其二,是发生旱灾时针对具体旱情的雩祭。如果是大旱,则举行“大雩”。
秦汉以降,“雩”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延续。下面,以汉、唐两代为例来粗略看看雩祭的大致情况。
汉代,正史中有“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⑤(南朝)范晔、(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下册),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87页。的记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春、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