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

一清代的增殖与农垦政策?中国几千年的,人民一直在缓慢地,但继续不断地破坏森林及其他自然植被,但是最严重的破坏是发生在清代中期不到一百年的时期内,这种局面之出现有许多原因。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清代人口之迅速膨胀。人口增加自然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而增产粮食就需要扩大垦耕面积。对农作物而言,在没有自然植被的地面上农作物同样无法生长。开辟农田就是要清除地面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改种农作物。所以从一开始,生产就是要与自然植被争土地,此消然后彼长。人口增加永远伴随着自然植被的消失。人口增加快,自然植被消失也快。?清初人口不过八九千万,?但是到了乾隆41?年(1776?)便增加到26800万,此是中国人口的第一次爆炸期,而且此后还在不断增加。?最突出的情形是四川省,人口变化最大。在明末清初,四川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大量流徙死亡,估计清初全省人口只有62万,到了嘉庆17?年(1812),便达到2070万人〔1〕。大部分的增加人口是由外省移入者,即有名的“湖广填四川”。中国的朝代更替,代表治乱循环,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有程度不同的战乱,人口减少或流亡,农田荒芜;而新朝代建立之初,都要颁行某些奖励的措施,促使人民开垦荒地,或招抚流亡人口回籍。即以明代而言,据《续通考》卷二记载,明太祖时苏琦上书:“为今之计,莫若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上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就以所种为已业,给赀粮、牛种,复三年。……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明史稿·食货志一》载:“户部郎中刘九臯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山东他郡民於东兖。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这是一方面再分配人口,一方面以减税来鼓励开垦废耕之田。清初政府面临同一问题,而采取的垦殖政策却更积极。政府不但以减税的办法来鼓励人民开垦废耕荒地,而且对地方官施以压力,境内新垦面积极多者,地方官得到奖励;面积少者,地方官要受惩戒。减税的办法也一再提高,最初是免升科三年,不久后延长为四年,后又延长为六年。事实上,清初人口增殖过速。到了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不但所有废耕之农地都已复耕,而且平原上尚未开垦的土地也都被垦殖为耕地。如要继续增垦农地,只有向山区发展。不幸,中国境内当时尚残留的山区都是些深山老林,地势险竣,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除了有限的几项矿源及林产,农民可以利用开发的土地价值不高。所以到了乾隆初年,过去减税的鼓励垦殖政策已然失效,深入山区去垦耕,得不偿失。更有甚者,农民很快就发现,在山区耕种无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损很快,最多可以耕种三五年。此时期一过,产量大降,而正好是六年免予升科的期限已届满,开垦者无利可图。针对这种情况,清廷在乾隆五年(1740)谕令各省将新辟“零星地土免科”。其实,这时平原地带已找不到可耕的零星土地,于是各地大员纷纷进言,认为应该索性让人民入山开垦。《清高宗实录》卷130?载,乾隆五年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奏:“山土宜广行垦辟,增种杂粮,或招佃共垦”。次年总督张广泗也上书说,应劝谕农民尽力去开山垦土。这种垦殖政策的变化,一方面等于是对已封禁的深山老林非正式的驰禁,一方面对垦辟的山地予以永远免税的优待。故乾隆七年正式谕令:“山头地角止宜种树者听垦,免其升科”。除上述之政策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那就是农民发现玉米很适合在深山种植。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在深山老林可以利用的资源,除了木材外,只有少数几项矿产或经济作物。木材之采伐因受运送条件之限,能采之林木已采伐殆尽;其他资源的需求量有限,无法吸引大量人民入山开发,而中国的传统农作物对土地要求严苛,土地贫瘠气温高寒的山区不能种植。在过去,这些因素天然地保护了这些深山老林,使之残存,即令是开放山禁,加上免税的办法,可能发生的效力还是有限。碰巧,在明代中叶,自外国引进了玉米品种。玉米最初只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的亩产量不低,但是与稻米相比,仍处劣势,所以在与五谷争地的情况下,玉米初期推广的成绩不佳。后来人民发现玉米耐旱耐低温,又可以在砂砾地上生长,不与五谷争地。于是首次有了适于高山种植的农作物,正好配合棚民们垦山开荒的活动,解决人口增殖所造成的无田无粮之问题。薯类本也适于劣地种植,但气温过低会冻坏秧茎,同时薯类远不如玉米容易保存。所以后来在山区种植的作物中只有少量薯类,主要还是玉米。这些条件的配合,在乾隆初年开始掀起一阵入山垦荒的狂潮。据近人研究,四川省全境有9515万亩耕地,其中平地不足6000万亩,山地农田近4

文档评论(0)

星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