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论文.docx

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摘要: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强调要让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重心应向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非形式化地学习环境,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自己的发现、探究和创造成为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积极地质疑,及时地析疑,有效地解疑

有教育科学研究指出,“认知过程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不过,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个体所具有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指向特定对象的规范性问题。当时只表现为个体的某种‘需要’与认知‘可能’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们不能用诸如‘为什么’之类的因果式表达方式来加以描述,个体的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种模糊的、不甚明了的问题意识,一种认知倾向性,一种渴望得到满足的①认知欲求”。

显然,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在我们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形态中有很重要的价值,它的确又是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构成方式。如此看来,中国古代《陆九渊集·语录下》中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之言,是很有见地的。现在它也出现在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导语中,这是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来强调“学贵有疑”的重要性。的确,学生能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一位学者说得好,学问,学问,应当是让学生“学”会“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一起梳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对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鼓励质疑

在课堂上,我们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发现”“再发现”,催化他们的学习情绪,对萌发的“发现”幼芽更要小心呵护,多加赞赏,着力造成“发现”的心理期待,激发学生的“发现”欲。

譬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题并说说有什么想问的:“这里的‘脚’指的是什么”“不是只有人才有脚的吗”“爬山虎的‘脚’又长什么样呢”……这些问题是每个学生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点点发现,尽管千差万别,我还是先允许保留,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思考题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明白的和不理解的分别作上记号。自主学习时要求他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对于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并能从“有疑”到“多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引导析疑

当新旧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产生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为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常形成“大脑风暴”,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新的平衡,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这时的课堂就成了学生发现的空间。不过,对于学生的自由质疑,我们并不完全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解决。

1.及时调控梳理质疑

还是《爬山虎的脚》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欣赏课件,感知全文内容之后,问他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学生们的小手一个个地举了起来: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在任何地方都能巴得住吗……

第一个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便让大家课下去搜集资料、寻找答案;

第二个问题所提到的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我就以这个问题作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之一,安排学生去读课文,去体会,去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了互相吸收,互相补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三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我适时补充资料:“爬山虎生长旺季吸附攀缘能力强,常攀缘在岩壁、墙壁、及树木上等,夏季苍翠,覆盖表面,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是室外垂直绿化的优良材料;爬山虎对氯化物的抵抗力较强,适合空气污染严重的工矿区栽培”,从而让学生对爬山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筛选问题归纳专题

由学生质疑的问题而提炼为研究性阅读的专题,更符合现代阅读的根本性要求。因为这样开展的阅读研究,自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我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我感觉题目中的‘爬’字用得不太合适……”话还没说完,课堂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交头接耳起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这个问题可以发展引伸成为研读专题,我便抓住机会,先让学生知道:“爬”字的几个解释中就有“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这一层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专题讨论。通过读课文,学生指出:“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几句,结合朗读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险、陡,接着我再让他们想像小作者还会怎样去爬?这样填补了文本空白后,学生也弄清楚了“我”爬山的过程。

这完全得益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我只是凭借“导”的功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发现”与“发展”而已。

三、层层解疑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思考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