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真谛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的真谛

摘要:许多孩子为什么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越到高年级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不恰当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何恰当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孩子掌握知识,促进孩子的思考。

关键词:问题,目的,概括性,整体性,时间性

引言: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许多孩子在童年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却对学习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课堂上出现了不恰当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正是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理解,然而这样做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术,使它变得迟钝起来。那究竟如何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孩子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发现的欢乐和自我肯定的内心体验。

一、问题要有概括性

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为了满足少年期学生对于抽象活动的精神需要,我们在提供事实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地考虑,怎样的问题才能把少年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让学生把有关计算三角形面积的一些数据抄下来。现在很多学生还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进行理论概括的轮廓已经勾勒出来了。

我并不着急,我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去走。我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独立分析新的事实,使学生逐渐明白用什么方法才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正是当学生在具体事实跟概括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联系时,他们才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这就加强了少年的自信心。他的思维也能立即由概括转移到具体事实:他很想把知识运用到解答习题中。

二、问题要有整体性

数学课对于进行完满的智育能够提供特别广阔的可能性。在完成数学方面的独立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着细致而耐心的教育工作,这种工作可以说是对于少年的自我肯定的指导。我充分利用数学课让孩子们学会以整体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理解题意,学习把一道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我用一些专门的课时让学生去议论实际问题的条件。问题:你们能说一说解答的思路吗?例如:应当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和乘以2,然后从乘积中减去第三个数,就能得出所求的未知数。在孩子没有学会以这种整体的方式解答应用题以前,是根本谈不上让他们顺利地学习数学的。我开始逐渐地引进字母符号来代替数字,于是对实际问题的议论就变得更有趣了。我们由数字的公式过渡到字母符号的公式。在五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理解力最差、思考过程最慢的女孩徐佳欣在脑力劳动中豁然开朗的事情。我开始觉察到:在对这类题进行个人思考的时候,这个女孩子的眼神里闪耀着一种钻研地思考的光芒。徐佳欣能够完全独立地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学会了以整体的方式解应用题。这一点成了她的自我肯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孩子来说,达到这个程度很不容易。

她的智力积极性的“起飞”,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消极性时期换来的。过去总好像有什么内在的原因妨碍着她的思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一定会更快地开展起来。

三、问题要有目的性

为了使学生能注意听讲,我们力求使讲课的思路达到最清晰的程度。这一点对于那些思维操作比较迟缓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课堂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在每次上课的开始,我都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完整地呈现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先把他们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弄清楚,并且不仅把注意力,而且把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教师不能随意地想什么时候提就什么时候提,也不能在一节课上提几十个问题,而很多问题看似是问题,实质上无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类似口头禅一样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只是习惯地回答“是”或者“对”,根本没有在头脑里进行相应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多余的.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一章中,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例子后,先问学生:“跳绳的有多少人?”接着问:“28+17和17+28的结果一样吗?”随后写出等式,“你能不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请几名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