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对土家族民歌的借鉴.docVIP

刘禹锡《竹枝词》对土家族民歌的借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禹锡《竹枝词》对土家族民歌的借鉴

摘要:刘禹锡受民谣和民间文学的影响,创作、填写了不少《竹枝词》《杨柳枝词》。刘禹锡的竹枝词对土家族民歌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借鉴,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写进他的诗中,并且丰富了唐诗的体裁,将少数民族的竹枝词带进唐诗体裁中,对后代的各派竹枝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歌谣

一、《竹枝词》在内容上对土家族歌谣的吸收

刘禹锡,字梦得,匈奴族后裔,中唐时期诗人,有“诗豪”之美称。《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期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刘禹锡在被贬谪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使用变风之词,侧重于体察民风民俗,将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就是竹枝词进行创作改良,创作《竹枝词》十一首。

竹枝词主要有三种功能,即传情、赛神、赛歌。“竹枝歌”就是“女儿歌”,清檀萃纪事诗《演竹枝》序文有云,“借儿女子口唱之”,指三峡巫山附近青年男女歌手,由于巴人和僚人结婚偏早,多半男子十八岁,女子十四至十六岁,有的甚至更小,遂有“儿女子”之说。“女儿子”是土家族、僚人,甚至包括楚人、苗族春节祭祀祖先后,由宗教祭祀活动向世俗婚恋过渡时的群众性歌舞乐活动,是青年男女对歌择偶一展歌喉的场合。若说“竹枝”用于祭祖的话,那么“女儿”则用于传情。赛歌与赛神有关,不同地方所祭赛神不同,武陵长沙诸蛮祀盘孤,淮僚族裔祭竹王,巴民族崇白虎,各民族共祭各自远族家神等。

1.传情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序文称“里中儿吹短笛,击鼓以赴节”。由于歌者年龄原因,对歌求偶为其阶段性主要任务,所以情歌为巫山唱竹枝歌主要内容。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并序二首》分别对应“竹枝”和“女儿”。

刘禹锡的《竹枝词并序·其一》就是对土家族男女恋情的描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写土家男女的恋情,描写初恋少女心动的心理过程。土家族的男女认为爱情应该是忠贞不渝的。刘禹锡懂蛮语,“竹枝词”与“女儿会”,蹼僚“女儿子”(竹母崇拜)与屈原《九歌》中《大司命》与《少司命》所表现内容有相似性,竹枝词最终形成与荆楚文化宗教“献祭”和“含思宛转”的民歌特点有一定关联。《大司命》类似以“竹枝”祭亡者祖先或祈求长寿永年,《少司命》类似“女儿”邀福求美满姻缘和“子嗣”的仪式。《大司命》是《九歌》第五首,“广开兮天门,纷晋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就是描写荆楚少数民族祭祀文化的。

有关濮人婚姻记载,古文献中较为罕见,但何光岳先生认为古濮人恋爱自由,通过男女唱歌而双双私奔,遗风尚存其地,所以在春秋时代,这类情歌被华夏人视作土家族的男女婚姻淫荡的“桑间濮上”之音,吕思勉先生也认为,濮人之裔聚居地“矼都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瑒牱相类”。濮人婚姻习俗的最大特色是“以歌为媒”,于山野中私订终身。在土家族情歌里,总是用诚挚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来比拟和倾诉爱情。

2.赛歌

《水经注·江水》云:“江水又东,巫溪水注之。又经琵琶峡。”本志云:“琵琶峰下女子皆善吹笛。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辞》,送之。‘女唱骚之名,盖本于此。”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见证,竹枝词形成与乐器、舞蹈形式及歌唱形式密切相关。《巫山志》亦云:“琵琶峰下女子皆善吹笛,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辞送之。”巴渝舞是巴人的战争舞蹈,整个舞曲分四部,有矛渝、安台、弩渝、行辞,本歌有四篇,其辞既古,莫能晓其度。唐人杜佑《通典》卷145载:“莨中有渝水,贫民多居水左右,天性颈勇,初为汉前峰,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对巴人战争的描述。土家族摆手舞至今仍保留着古代巴渝舞的征战、歌号、鼓乐和引牵连手等方面的特色。土家族嫁女依旧有唱山歌哭嫁歌这一形式。

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三》是描写土家族的爱以竹枝为歌,竞相传送的状况: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本诗中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唱歌行”与往来行人加以牵引杂合,使得整首诗充满动感。人来人去唱歌是一种赛歌的形式。刘禹锡在朗州期间所听到“淫祠”其实是祭祀之歌,也即丧歌,本身是竹枝起源之一。土家族丧葬文化乃其信仰文化的核心。土家人的生命原则具有“一体化”和“统一性”的趋向,如“禀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即是“生命一体化原则”的表现。在土家族眼里,丧葬仪式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是人间情感在幻想境界中的阴阳交流。土家人心灵中存在宇宙二元存在观念:即生者的现实宇宙与灵魂的“现实”宇宙的并存。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死亡在土家人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