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教材PPT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卫生;;一、职业卫生概述;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三)有害因素的分类

1、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四)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粉尘

a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b粉尘的产生。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均可产生。

c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导致尘肺病是最主要严重的危害,有毒粉尘可致中毒。;d直接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尘粒粒径粉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毒性

e粉尘特性——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硬度;溶解度;电荷性;爆炸性;

※分散度愈高,吸入粉尘机会多。

※尘肺中对人体危害较严重的是矽肺。

※矽肺:由于长期吸入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疾病。

※尘肺一般发生以后就无法治愈,应加强预防工作。

※矽肺发病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接尘工龄)、防护措施和接触者个体素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矽肺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结核。

(2)生产性毒物

a来源:来自生产中使用与产生的物质;

b毒性:指损害生物体的能力;

c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d中毒是指生物体因毒物作用而受到损害后出现的疾病状态。职业中毒是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e导致中毒的条件——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剂量、浓度、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生产环境与劳动强度;个人身体状况。

※接触生产性毒物时机体不一定受到损害,导致中毒是有条件的。;※慢性苯中毒引起最严重的疾病是白血病。

※化学物质的毒性再高,进入体内的毒物剂量不足也不致引起中毒。

※生产过程中从皮肤吸入苯胺可引起缺氧窒息而中毒。

※生产过程中工人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碳化氢可引起缺氧窒息而中毒。

※有些作业环境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中毒情况下,可接触毒物而致发生中毒。

※高温环境下,毒物作用一般比常温条件下大。

※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毒物较易进入人??。

;;2、物理因素

(1)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

气温、湿度、压力过高过低,强烈辐射和有害气流。

a产生。气候、工艺条件、生产设备产生。

b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散热困难而中暑。

※中暑已纳入我国目前公布的职业病范围。

※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时,人体的体温调节主要受气象条件和劳动强度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2、噪声与振动

a产生。噪声来自物体振动,分为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声、电磁噪声。

b噪声的强度和频率。

c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听力损害、致聋全身健康不良影响

干扰信息传递不良心理影响

d局部振动危害。局部振动病

e凡是使人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声音统称噪声。

※1、生产性噪声;

噪声2、交通性噪声;

3、生活环境性噪声

※脉冲噪声比连续性噪音危害大。

※噪声性耳聋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预防。

(3)电磁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生物学作用就越强,危害越大。

a电离辐射即放射性辐射

b非电离辐射包括高频、超高频、微波、红外线、激光、紫外线

;来自设备及大自然;

对人体危害可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眼、睾丸和中枢神经对电磁辐射最敏感,皮肤也会受损害。

c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吸收,只有1.4%左右被反射。

※高频电子和微波辐射对人体机体作用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多数人在停止一段时间可恢复。

※电焊作业的紫外线主要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

3、生物因素

使人致病的病毒、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体。

(五)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过强的劳动强度3、不合理的作业方式

2、过长的劳动时间4、不合理的工具、设备

(六)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

2、工艺环境中的

3、人工环境中的

4、不合理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置。

图2车间的布局;(七)识别有害因素的基本方法

1、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识别有毒有害物料。

2、分析工艺过程、识别存在或产生有害作用的工序、中间产物。

3、了解设备、工具结构性能,分析其工作状况,识别设备工具产生的有害因素。

4、了解操作方法,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设备布置是否合理。识别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5、了解生产环境状况,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设备布置是否合理。识别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6、了解工时与人力安排,分析劳动组织是否合理,识别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八)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1、有害物质和生物体侵害

文档评论(0)

精选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