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历史的审视
概要
流浪乞讨规制的变革
(一) 西方社会对流浪乞讨问题的规制历程
1、 古代至中世纪西方国家有着传统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心中的宗教不仅仅是一套信条与仪式,它还是人们表明对终极意义和生活目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宗教具有导向人性善和惩治罪恶的功能。在宗教的理念里,每个信徒都应行善以熄灭罪恶。因为“每个穷人身上都可能藏着基督的面孔”。
对社会中的富人或普通大众而言,给穷人和流浪汉施舍是一种责任,施舍意味着自我牺牲,意味着向耶稣基督看齐并因此获得拯救。
2、 中世纪晚期到17世纪国家立法下的硬性
3、 17世纪至20世纪人权视阈下的人性救助人权是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
(二) 中国对流浪乞讨的态度及社会控制的历程
二、比较的视角 中西方在流浪乞讨管制上的差异
1、 从管制的方式上看,西方注重从立法上加以规制冲国重视从德治和行政上去治理。
2、 从管制的途径上看,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义务冲国侧重社会整体与国家控制。确
3、 从管制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上看,西方国家的终极目标是个人自由的保护,中国则是以社会秩序为重的社会稳定。
三、思维与制度的转变 走向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之路
从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看流浪乞讨的规制
杨雅华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流浪乞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流浪乞讨的管理和控制是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对流浪乞讨行为管理和控制上的差别。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推进了我国现阶段在流浪乞讨规制上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流浪乞讨;规制
作者简介:杨雅华(1963—),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
流浪乞讨由来已久,其历史之漫长,考证其起源几乎不可能。作为与文明社会相伴相随的社会现象,流浪乞讨问题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社会,落后国家或发达的国家概莫能外。流浪乞讨常常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中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重视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管制。由于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存在明显差别,本文以此为视角加以分析。
一、历史的审视 流浪乞讨规制的变革
(一)西方社会对流浪乞讨问题的规制历程
1、古代至中世纪宗教信仰下的慈善关怀追溯到古代西方对流浪者和乞丐的态度是与济贫思想相连的。早期济贫的思想则与慈善、与宗教联系在一起。西方国家有着传统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心中的宗教不仅仅是一套信条与仪式,它还是人们表明对终极意义和生活日的的一种集体关切。宗教具有导向人性善和惩治罪恶的功能。在宗教的理念里,每个信徒都应行善以熄灭罪恶。因为“每个穷人身上都可能藏着基督的面孔”。故此,所有拥有财富和力量的强者要加入到慈善的行列中来。在旧约圣经中人们就被要求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慈善之心,要关心那些生病、年老、残疾和贫穷者。在中世纪神学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时期,个人行善更是风靡一时。对社会中的富人或普通大众而言,给穷人和流浪汉施舍是一种责任,施舍意味着自我牺牲,意味着向耶稣基督看齐并因此获得拯救。社会大众对流浪者的同情与怜悯的态度使得流浪乞讨者的生活因为社会各方面的救济和眷顾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中世纪晚期到17世纪国家立法下的硬性
惩治中世纪晚期,随着工商业的兴起,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解体。连年的战争和瘟疫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镇。离开了土地摆脱封建的土地依附关系的农民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他们中的许多人沦为城镇游民或乞丐阶层。流民和乞丐人数的大增,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传统的慈善事业已难以有效地解决流民和乞讨问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一些国家开始从立法上对流浪乞讨者进行惩治。如英皇爱德华三世于1349年颁布了一个禁止行乞的法令,并对流民、乞丐规定了种种侮辱人格、伤及肉体的残酷刑罚。1351年法国让二世也签署法令,对四肢健全的流浪者和乞丐进行驱逐、管制或镇压。对那些四肢健全的流浪者政府强迫其从事劳动,一般的救济机构不再对他们开放。至于那些行窃或抢劫的流浪者,法律则进行严惩。15、16世纪,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15世纪末叶和整个16世纪西欧各国都制定了惩治浪人的血腥的法律。今日工人阶级的祖宗,当初因迫不得已变为浪人和需要救济的贫民,而蒙受惩罚。”[3]这一时期延续了中世纪晚期的传统,一方面政府仍然通过收容所的建立不断对流浪的穷人和乞丐进行强行禁闭,禁止个人对穷人和流浪者进行施舍。另一方面,政府在惩治流浪的贫民的同时增加了一些救济的内容。如1531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法令,规定地方官吏对其辖区内的老弱贫民要进行登记,颁发许可证,允许其在指定地点行乞。
1536年对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