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02.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数与对数运算(二)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对数的运算性质.

能力训练要求

1.进一步熟悉对数定义与幂的运算性质;2.理解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倒过程;

3.熟悉对数运算性质的内容;4.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

5.明确对数运算性质与幂的运算性质的区别.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与对数定义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对数的定义其中与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重要公式:

⑴负数与零没有对数;⑵,

⑶对数恒等式

4.指数运算法则

二、新授内容:

1.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如果a>0,a?1,M>0,N>0有:

证明:①设M=p,N=q.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M=,N=.

∴MN==∴MN=p+q,即证得MN=M+N.

②设M=p,N=q.由对数的定义可以得M=,N=.

∴∴即证得.

③设M=P由对数定义可以得M=,

∴=∴=np,即证得=nM.

说明:上述证明是运用转化的思想,先通过假设,将对数式化成指数式,并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恒等变形;然后再根据对数定义将指数式化成对数式.

①简易语言表达:“积的对数=对数的和”……

②有时逆向运用公式:如.

③真数的取值范围必须是:

是不成立的.

是不成立的.

④对公式容易错误记忆,要特别注意:

,.

2.讲授范例:

例1.用,,表示下列各式:

解:(1)=(xy)-z=x+y-z

(2)=(

=+=2x+.

例2.计算

(1),(2),(3),(4)

解:(1)25==2(2)1=0.

(3)(×25)=+=+=2×7+5=19.

(4)lg=.

例3.计算:

(1)(2)

(3)

说明:此例题可讲练结合.

解:(1)==

===1;

(2)===2;

(3)解法一:lg14-2lg+lg7-lg18=lg(2×7)-2(lg7-lg3)+lg7-lg(×2)

=lg2+lg7-2lg7+2lg3+lg7-2lg3-lg2=0.

解法二:

lg14-2lg+lg7-lg18=lg14-lg+lg7-lg18=lg

评述:此例题体现对数运算性质的综合运用,应注意掌握变形技巧,如(3)题各部分变形要化到最简形式,同时注意分子、分母的联系.(2)题要避免错用对数运算性质.

例4.已知,,求

例5.课本P66面例5.

20世纪30年代,里克特制订了一种表明地震能量大小的尺度,就是使用测震仪衡量地震能量的等级,地震能量越大,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振幅就越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里氏震级M,其计算公式为

M=lgA-lgA0.

其中,A是被测地震的最大振幅,A0是“标准地震”的振幅(使用标准地震振幅是为了修正测震仪距实际震中的距离造成的偏差).

(1)假设在一次地震中,一个距离震中100千米的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最大振幅是20,此时标准地震的振幅是,计算这次地震的震级(精确到;

(2)5级地震给人的震感已比较明显,计算级地震的最大振幅是5级地震的最大振幅的多少倍(精确到1).

例6.已知,,求(备用题)

评述:此题体现了对数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运算性质的逆用常被学生所忽视.

3.课堂练习:

教材第68页练习题1、2、3题.

4.课堂小结

对数的运算法则,公式的逆向使用.

5、课后作业:

(1)阅读教材第64~65页;

(2)《习案》作业二十一.

文档评论(0)

haolaoshi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