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的设计选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氧化沟的设计选型

本设计采用卡鲁赛尔2000氧化沟工艺,按照近期期用水量Q=5000m3/d设计,结合九运镇的气候条件及排水现状,最低设计水温按照15℃考虑,在此温度下,出水水质到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级排放标准,污泥性质到达稳定化,无需进一步消化稳定处理。

本次设计由于卡鲁塞尔2000型氧化沟特殊的预反硝化区的设计

〔占氧化沟体积的15%〕,缺氧条件下进水与一定的混合液混合。剩余局部〔体积的85%〕包括有氧和缺氧区,用于同时硝化反硝化,也用于磷的富集吸收。氧化沟后接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房污泥回流比为82%,剩余污泥采用潜污泵由污泥回流泵房送至污泥浓缩池,经过浓缩池处理后,再由污泥脱水车间进行脱水处理。

4.3.1设计参数:

〔1〕氧化沟平均设两组,并联运行,每组的流量Q=2500m3/d

(2)混合液污泥浓度

氧化沟内污泥浓度X值一般采取2000~6000mg/L之间,设计中取X=4500mg/L。

(3)污泥龄

氧化沟的设计泥龄范围4~48d,通常的泥龄取值10~30d。泥龄与温度、脱氮、脱氮要求和要求稳定污泥的程度相关。本设计考虑去除BOD的同时,还考虑反硝化,因此污泥龄θc=30d。

(4)水质参数如下:

水质参数

进水

出水

BOD5(mg/L)

200

15

CODcr(mg/L)

400

40

SS(mg/L)

200

20

N(mg/L)

40

10

P(mg/L)

5

1.5

(5)回流污泥浓度

=

式中:—回流污泥浓度(mg/L)

SVI—污泥容积指数。

r—系数,一般采用r=1.0

设计中取SVI=100

=

污泥回流比

式中:R—污泥回流比。

回流污泥量计算:

根据物料平衡:

4.3.2平面尺寸的计算〔每组氧化沟的尺寸〕

〔1〕好氧区有效容积

式中: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Y—污泥净产率系数〔).根据,查表得

Y=0.42;

Q—污水设计流量〔mg/L);

S0,Se—分别为进出水BOD5浓度(mg/L);

—污泥龄〔d);

X—污泥浓度〔mg/L);

—污泥自身氧化率〔1/d〕对于城市污水一般采用

0.05~0.1.

设计中取

〔2〕缺氧区有效容积

反硝化区脱氧量

式中:W—反硝化区脱氧量;

N0—进水TN浓度〔g/L);

Ne—出水TN浓度〔g/L)。

反硝化区所需污泥量

式中:—反硝化速率[].根据试验

结果,VOD值介于0.019~0.26之间。

设计中取VDN=0.02

反硝化区有效容积:

〔3〕总有效容积

式中:V—氧化沟总有效体积。

K—具有活性作用的污泥占总污泥量的比例,一

般采用0.55左右。

设计中取K=0.6

〔4〕氧化沟平面尺寸

氧化沟共设置两组,并联运行。氧化沟的有效水深设为4.2m〔一般4m~4.5m〕超高为0.6m,那么氧化沟的总高度为4.8m

设宽为3m,那么氧化沟总长:

其中好氧区38.6m,缺氧区长度70.4m。

4.3.3设计参数校核

〔1〕水力停留时间

〔介于10~24h之间,满足要求〕

〔2〕BOD—污泥负荷率

式中:Ns—污泥负荷[]

—活性污泥浓度〔mg/L)

设计中取=

Ns介于0.05~0.15之间,满足要求。

4.3.4进出水系统

〔1〕氧化沟的进水设计

由于沉砂池出水采用沟渠输水,进入氧化沟前需要转化为管

道输水,为了防止管道内发生淤积,流速应该大于。

在沟渠向管道转换的过程中采用集水井进行过渡。

进水管管径取300mm.

分流到氧化沟时,用两条管同时送入每一组氧化沟,送水管径

DN200mm,管内流速为:

〔2〕氧化沟的出水设计

氧化沟的出水采用矩形堰跌落出水,那么堰上水头:

式中:H—堰上水头〔m〕;

Q—每组氧化沟出水量〔〕,指污水最大流量

与回流污泥量之和;

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0.5.

文档评论(0)

199****47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0212102200004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