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六书_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_赵学清.pdf

_六书_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_赵学清.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内容提要:“”理论是汉字学的理论基石。许慎运用它分析汉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

以前,由于人们认识局限和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六书”研究没有多大进展。近代以来,人们开始

突破“六书”绝对权威的地位,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先生相继提出“三书说”。王宁先生则进一步

提出了“汉字构形学”的理论,使汉字学理论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认为秦代隶书就是仓颉时创造的。古文学家为了反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但《周驳这些说法,下决心认真研究古文字。他们认为汉字

礼》中并没有对“六书”的具体说明。直到东汉的班固是发展变化的,由篆到隶的历史变化是必然的,字义

才在《汉书·艺文志》里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的引申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今文学家则竭力反

认为“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对古文经学与古文字,解释文字只根据“隶书”,正象

字之本也。”其后郑众对“六书”的定名又有不同之处。许慎所批评的那样:“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

直到许慎才真正给“六书”作了具体解释,他在《说文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

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

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

(1)

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

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慎提出了“六书”理论,

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写成《说文解字》,为古文学派摇旗呐喊。自此以后,

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六书”也就成了汉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传统文字学

是也。”今天人们提到“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及的基石。在以后的汉字研究中,人们对“六书”发表了

班固的次序。各种各样的看法,几乎可以构成一门“六书学”。但

汉字的“六书”理论是在古人对汉字构形认识的是,近代以前人们对“六书”的看法基本是对许慎的定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汉代今古文学派的争论中产义予以各种解释阐发,并未摆脱许慎的基本观点。因

生的。早在《左传》中就有了“止戈为武”、“皿虫为蛊”此,许慎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六书”理论

的说法,尽管这类说法带有很大随意性,甚至是不正的研究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与成就。

确的,但却启发了“六书”理论的产生。而汉代今古文唐代李阳冰擅改《说文》,脱离“六书”,纯凭臆测,

之争则直接诱发许慎研究古文字,提出“六书”理论并在汉字理论方面造成很大混乱。宋代王安石著有《字

运用于汉字分析的实践中。说》二十四卷,也是不顾前人研究成果,穿凿之处比比

汉代今古文学派争论的焦点虽然是经书的内容

文档评论(0)

133****77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