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1928年国民党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开始实行五院制。行政院是五院之首、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设正、副院长各一人。蒋介石多年将院长之职控于自己之手或者安排自己的亲信充任。1928年10月25日行政院成立时的办公地点在长江路292号国民政府东花园。1937年之后,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行政院并没有返回原来的办公地而是迁往中山北路252、254号原国民政府铁道部办公地,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政治学院所在地。此地于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2.《南昌起义》(油画)《南昌起义》(油画)该画背景为南昌起义总指挥部门口,即当时的江西大旅社门口。画面中,站在台阶上最前边举起右手者为周恩来,其左为贺龙,其后为叶挺,叶挺左侧为朱德,坐者为刘伯承。它反映的是1927年8月1日黎明时分起义官兵聚精会神地听周恩来训话的一刻,人物刻画严谨、冷峻,画面总体呈现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中共之所以选择在江西大旅社成立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是因为这里当时是南昌城内首屈一指的豪华大旅馆,地处闹市区,来往人员复杂,利于隐蔽。1927年7月2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在此宣告成立,此地便成为了起义总指挥部。1957年这里被定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毅元帅手书馆名。3.八七会议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原为1920年怡和洋行建造的一栋西式砖木结构三层小楼。会议所在的二楼为当时共产国际代表、武汉国民政府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所。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会议旧址一楼展出有关文物资料,二楼按会场原状陈列。1980年,邓小平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馆名。1982年,国务院公布此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井冈山会师》(油画)《井冈山会师》(油画)此油画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反映的是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画面主次分明,给人感觉人山人海、气势恢宏,预示着两军会师后的蓬勃发展。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1万多人,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对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及日后扩大农村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推动革命事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5.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本图所示为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发给农民刘运亭的土地分配证,颁证时间是1931年7月9日。证件上详细记录了刘运亭所获土地、房屋、粮食等属于没收商城县安区乡地主冯润亭所得,证明了当时革命根据地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本图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见证辉煌·中国共产党90年文物图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6.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本图为遵义会议会址照片。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第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高墙垂门,是当时遵义城内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到达遵义,这里成为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7.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七律·长征》是红军长征的真实记录,是红军英雄壮举的热情颂歌,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它集中表现了红军在战略大转移征途中不畏艰险、英勇战胜千山万水和敌军围追堵截的英雄豪迈气概,反映了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时也没有交代。有学者认为它是1935年9月,毛泽东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写下的。再见*①参见南京市地方志编繁委员会、南京文物志编繁委员会编:《南京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8页。**②参见林宏伟、高永中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③参见胡嘉猷、杜建国主编:《荆楚百处古代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页。**④参见张琦:《井冈山上红旗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7页。********①参见南京市地方志编繁委员会、南京文物志编繁委员会编:《南京文物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