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1-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的《阿房宫赋》。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初唐人的襟怀、气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文中虽有“命途多舛”的感慨,但“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句子,毕竟折射一种大唐气象,令人荡气回肠。曾几何时,安史之乱以后,让我们如此钟情的唐朝,也如西山日落,一天天失去它的朝气。是什么缘故导致它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呢?诵读、研究晚唐人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应该能明白几分吧。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题,现在来落实一下。请这位同学参照书下注解,介绍一下《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教师:(启用课件:宫室建筑群)这里,我想提醒同学们一下,要特别留心“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这两句。研究文章,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知人论世,从背景材料中寻找理解的线索。现在,请这位同学用文中的话描述一下阿房宫内的建筑。

学生: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教师:(启用课件:飞檐斗拱)作者极写了宫内建筑的宏大,是不是艳羡其奢华?一联系背景,就不难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暗示出宏大背后的东西——横征暴敛的酷烈。好,请全班同学把文末关于国家兴亡的议论读一遍。

学生诵读。

三、诵读与研究课文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做到初步把握全文。大概我们也看到了,《阿房宫赋》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兴衰的深切关怀,它言浅而意深,文短而情长。真要理解本文的情与理,应该把诵读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来看第一段中的句子。

教师:“六王毕,四海一”,联系后文,能不能找到“六王毕”的原因?

学生:“灭六国者六国也”。

教师:六国诸侯做了什么,以致失民心,失天下?

学生:……

教师:请你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明白六王为何失天下吗?

学生: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教师:那么,六国破灭后果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教师:这说明:失去民心,不但使六国诸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他们的亲属,也会身世沦落,备尝屈辱。

明白这两个问题,可以确定,读“六王毕”当然不必带有同情。相反,我们应该以冷峻的语调,读出对六王的批评。

教师:“四海一”的“一”怎么讲?

学生:(齐)统一。

教师:同学们学过古代史,谁还记得危害唐朝,使它不断削弱的几大因素?

学生:(齐)宦官;还有“几世几年,剽掠其人”;藩镇割据。

教师:作为晚唐人,杜牧深知藩镇割据祸患无穷,他对国家统一理当持赞同态度吧。请大家设计一下“六王毕,四海一”的语气、语调。

学生诵读。

教师:读得不错。这里读得越有气势,就越能与下文“秦的族灭”形成巨大落差,也就越能启发人思索天下兴衰的道理。

一句“蜀山兀”,能激起多少联想?许多古代诗文都写到了巴山蜀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巴山的广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险峻。驱使百姓在这里砍伐、运输巨大的树木,以至于“蜀山兀”,“那该消耗多少民力,造成多少伤亡!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蜀山兀”。

学生诵读。

教师:“兀”还要重读,读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就读出对穷奢极欲的谴责。

联系前后语境,特别是批评“大起宫室”的写作主旨,“阿房出”可以读出气势,但不宜加上赞美之情。好,请一位同学把这四句连起来读一遍。

学生诵读。

教师:现在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启用课件:桥)把桥比喻为龙,气势一定不小吧?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直说“其形如龙”,却选用疑问句,写一种想像?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诵读。

教师:请这位同学把前后四句读一遍。

学生诵读。

教师:读得好。理解了疑问句的作用,读出了惊讶语气,就烘托出桥的宏大气势,同进也就暗示出建造的艰难,为下文抨击秦统治者肆意掠夺、役使人民埋下伏笔。

现在来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书下有现成注解,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学生读书下注释。

教师:为什么歌乐声响起来会充满暖意?如一时不好理解,不妨先来看下面两句。舞袖飘拂,为什么会凄冷呢?(启用课件:舞袖飘拂)仅仅是下文说的“气候不齐”吗?与当事人的心情无关吗?看下文,能否找到理解“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线索?

文档评论(0)

有志者事竟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416315100005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