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6.pdfVIP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6.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86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及以前,梅以白色居多,诗人咏梅多赞其素净并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却更喜红梅。他

在《红梅三首》(其一)中有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

余孤瘦雪霜姿。”与被盛赞的白梅不同,红梅不绝对地抗拒时俗,它因害怕不合时宜,为自

己染上了跟桃花、杏花一样的颜色;但也不彻底跟随时俗,而是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

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这应该正是苏轼喜欢它的缘故。

红梅的立身处世之道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当代青年的

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主要内容分四层:第一层,交代宋代以前更多的诗人赞美白梅,因其

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更喜欢红梅;第二层,引用苏轼《红梅三首》(其一)中的诗句;第

三层,将红梅与白梅进行对比,表现出红梅既不抗拒时俗,也不追随时俗的独特品格;第四

层,进一步点出苏轼喜欢红梅的缘由。

把握红梅的立身处世之道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需要重点抓住“在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

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两句,对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辨性思考。群体和

个体是一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无法脱离群体而存在,在群体中得以飞速成长,

而群体中存在更多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也能够反过来帮助群体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立身处世

应同时具备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并且在这两种意识之间达成某种平衡。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仇璋问:“君子有争乎?”子日:“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论

语·八佾》

材料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材料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退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

佾》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第一则出自《文中子·魏相篇》,探讨的是“君子”到底争不争孔子的回答

是“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说明是要“争”,即需要积极作为的。而第二则材

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告诉我们:无欲无求,与

世无争,才是最高的境界。这就需要学生辩证思考,到底需不需要“争”。尤其是当今世界,

国与国之间当然有合作,但是也有竞争。国家间如此,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无处不存

在“争”,但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是:如何看待“争”该争则争,不搞恶性竞争。考生据

此分析,辩证立意即可。

[切题立意]

1.不争一时之利方得立身大义

2.君子争义不争利

3.不争之争,大义存焉

4.以不争之心做入世之业

5.争是常情,不争是一种境界

6.超越世俗之争,成就人生价值7.君子不争,争则公正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②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

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景象,领略到新境界。

③游山者看到眼前景物,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转过山岔忽又发现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

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自此止步。

上述材料中的“眼界”“境界”“边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文题由题干、材料、任务及要求四部分组成。审题重

在对材料及任务的理解。

综合材料与任务指令,显然材料中的青蛙对应“眼界”,青蛙只知坐井观天,限于井口一隅,

眼界被井口束缚了,没有境界;河伯对应“境界”,河伯只有突破黄河,东至北海,才能看

到新境界,发现大境界,接纳外境界,实际上是对青蛙坐井观天的反证,因为若蜗居黄河,

河伯也可能是一只井底的青蛙;游山者对应“边界”,脚勤望景是好,但不可为了眼福,忘

记脚下边界,即在突破眼界的同时,不可不注意边界的束缚性、限制性,实际上是对河伯勇

于突破眼界、发现境界的辩证思考: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基于

对这三则材料的认识与把握,认真思考“眼界”“境界”“边界”及其关系,写一篇文章来体

现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总之,材料借青蛙传达的是不

文档评论(0)

132****66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