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doc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1.教师需具备多种学科素养:涵盖多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能力。2.确保思想意识层面价值素养:蕴含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3.提高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学生成才提供坚实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

正文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构成,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一些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误解,比如“这门课似乎谁都可以教”“这门课似乎比其他课都好教”等。诚然,各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的要素,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由于课程性质、知识领域、目标定位以及所需学习方式等的差异,对其教学活动有着各自的专业性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明确的)价值导向性、活动性(实践性)等为主要特性,融合道德、法律、历史、地理等多个知识领域,希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对其教学亦有相应的专业性要求。

因此,为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建设,推动其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必要明确任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即教师胜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备的教育品质和专业能力,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综合性的知识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定性为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至少体现在为:不同知识领域的综合;生活圈层的综合,即学生与自我、社会、自然等不同生活圈层的内在整合;学习的多维统一,即生活体验、知识与技能学习、价值引导等相统一。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知识素养的综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多学科素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多学科意识,即教师至少要有一种观念,课堂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可能涉及卫生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史学、地理学、生命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众多领域;(2)多学科学习力,即职前学习难以完备教学所需知识,广泛的知识储备需要面向不同领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具备对生活现象的探求欲、能够拓展学习渠道、通过信息搜集与整理能较快了解陌生领域的核心内容、能够触碰不同的学科思维等;(3)多学科知识基础,教师在职前阶段应掌握课程内容所涉及学科的常识性的基础知识,比如依据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卫生学常识(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等)、伦理学常识(诚信、自尊、自爱等)、法学常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其次,教师应具备“综合”的跨学科能力,即跨学科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围绕同一个内容主题,教师能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既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和了解学习对象,又能从不同的认识中统合出一定的价值导向。比如,面对一件古瓷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数学、艺术、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学习和认知,但最后又能导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和自豪。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第三,教师应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教师能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生活主题,而不拘泥于学科领域的话题;教师能将知识运用于对生活事件的解析、提炼;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应用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二、思想意识层面的价值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引导教师准备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课程必然包含着思想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作为专设的德育课程,任课教师直接从事着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素养是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价值敏感性。教师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1)对生活有价值敏感性。教师应能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察觉自身生活中的价值观问题,能对社会生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能敏感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价值观表达;(2)对课程的价值敏感性。教师能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应有明确、具体的核心价值观导向,能挖掘教学内容中渗透的价值,能对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等。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教学素养解读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同时,教师应具备价值引导力。教师的引导不同于“驱使”、“灌输”等,是要带领学生往某个方向去,而不是要把某个东西塞给他;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对价值方向的把握和坚持的能力,即在教学推进过程中确认价值观目标、在经验互动过程中确认价值方向性;价值澄清的能力,教师不仅能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念,还能帮助儿童澄清其自身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冲突的处理能力,即教师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价值冲

文档评论(0)

宋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