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学实录-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父亲》教学实录

【课前预设】

这篇文章有两个距离,一是作者与父亲的距离,这是一种时空的距离;二是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是一种情感的距离,或者叫做心理的距离。散文教学,就是要能够把握这种距离之美。课前设计了两个过程。第一个是走近父亲,感知形象,紧扣文本内容,抓住作者对于父亲的描写,来体味一种真实之美;第二个是走近作者,感受真情,把握作者的三次流泪,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味情感之美。

【过程实录】

一、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师:李白来到黄鹤楼却不敢贸然题诗,只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面世后,成了一座无人逾越的高峰,让人只有仰视,无法超越。然而,作家刘鸿伏却在他的散文《父亲》中说: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言下之意,他笔下的父亲可能更感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他的《父亲》,看看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出了怎样的父亲。

(板书:父亲)

二、走近父亲,感知形象

师:这是怎样的父亲呢?打开课文,作者的父亲仿佛正向我们缓缓走来。大家能不能迅速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父亲的画面,感受文中父亲生活的环境?

(学生速读课文)

生:我觉得集中在第节:“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

师:好,刚才这么一段话,勾勒了几幅画面?这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集体朗读后回答。

(学生集体朗读)

生:用了五个排比句,勾勒了五幅画面,突出父亲生活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中。

生:我认为不是突出诗情画意,大雪,大江,夜色,风雨,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师:这种环境是充满诗情画意还是体现艰辛苦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父亲周围的山水风雨与诗人眼中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吗?

生:父亲与这里的山水紧密相连,是这一片山水养育了父亲,同时,大雪、风雨这种恶劣的环境,又塑造了父亲。而诗人眼中的山水往往是他们追求的自然环境,或者游览观赏,或者寄托幽思,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不会像父亲那样紧密。

师:是的,“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父亲风里来,雨里往,这些描写既突出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又表现了父亲对于艰苦环境的态度。你能否从描写中发现这一点?

生:一双赤脚的跋涉,一把斧头的舞动,一支青篙,一犁风雨,一盏红薯酒,这都是父亲苦难生活的速写;而“跋涉”“舞出”“逼开”“野谣”“解脱”是父亲不惧苦难的写照。

师:非常好。这几幅画面,勾勒了父亲生活的环境,浓缩他的千辛万苦,营造了一种悲苦的气氛。这虽然不像山水诗人眼中的自然,但作者把父亲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又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与艰苦环境博弈的勤劳和坚强。可见,这为我们了解父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近父亲。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父亲是不是“土物”?又是怎样的“土物”?请抓住作者对父亲的描写,从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寻找答案。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师:同学们注意一下,“土物”本来应该是指具有地方特产的土特产品,但在这里应该是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呢?

生:从文章来看,应该指带有泥土气息又与泥土紧密相连的人。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具体品味。

生:在第节中,作者写道:“我正扛着沉重的禾桶牛一样喘息着踉跄前行,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地数落我对于农事的愚笨,并大发感慨:‘将来弄得不文不武,只怕讨米都没有人给留啰!’”这里通过对父亲的语言、肖像描写突出了父亲作为庄稼人的形象。

师:也就是说一个庄稼人的形象通过这些描写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说的这些话符合农民的性格和特点。

生:我找的是第节,父亲跟朱老师交谈的时候,说的是方言,但是朱老师听不懂,“便怏怏”。这说明了父亲作为一个“土物”,无法用普通话交谈,只能说“土话”。

师:他讲的是一些什么话?这些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些什么话?

生:他好像是在跟他的儿子说话,他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肚子”,我觉得这话能反映出他的一种自卑,也说明他是“土物”。

师:好的,这确实有一种自卑感。我们再从口头表达用语上看,儿子是“崽”,是乡土气息,一种地方色彩,可见父亲的“土”。

生:还有一段是对他的外貌的描写:“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肩上挑着我的一只古旧的木箱和一卷铺盖走在前面。”我觉得这几句写得非常生动,父亲装扮得很土。

师:装扮很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