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VIP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教授新课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怀念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3).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3):在东京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

仙台医专的职员优待“我”;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我”遭遇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

“我”将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装订、收藏;

“我”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公寓墙上,激励自己

过渡语: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是否偏题?让我们一起研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

(4).在东京

精读第1-3段,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无非”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东京的厌恶。

②作者写了东京哪些让他厌恶的人与事?

明确: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过渡语:我们来看看留学生赏樱花与跳舞的具体情节。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③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在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

④“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讽刺意味。

⑤“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鄙视和反感。

⑥删去“成群结队”和“实在”好不好?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表明不是偶然、个别行为;“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⑦“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小结:文章前两段,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