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ptx

高考历史专题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ptx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宏观把握?特征概览;宏观把握?特征概览;阶段特征;;;;知识概览;通史学习?高频突破;考点重组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二、东西方先哲;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五、无产阶级革命家;;;;六、杰出的科学家;;高频突破

评价历史人物的常用方法

1.历史地评价

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厘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古人。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2.辩证地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3.全面地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应该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地评价

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5.阶级分析法

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看其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例题1(2018课标全国Ⅰ,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论证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②知识: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华盛顿和罗斯福对拉美地区的政策。;解题思路:①找题眼:“中立政策”“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睦邻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②组织答案解题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中立政策”和“睦邻政策”的含义,前者不参与国际事务,后者则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由此解答第(1)问;第(2)问答题时要从时间概念入手,联系法西斯势力扩张的时代特征,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说明“睦邻政策”的作用和实质。;参考答案:(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例题2〔2017课标全国Ⅰ,47(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

文档评论(0)

武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