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解读———以统编三下第七单元教学为例.docxVIP

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解读———以统编三下第七单元教学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解读———以统编三下第七单元教学为例

作者:薛法根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年第5期

薛法根

一、解析要素“学理”

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这个事物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从部分到整体,获得对一个事物的完整认识,提高认识能力;二是了解课文是怎么把事物的几个方面写清楚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从内容到形式,获取把事物特点写清楚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了解了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特点,就获得了关于“事物构成”的知识。教学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将这些累积的碎片知识结构化,以形成对“事物构成”的认知结构。结构化的教学,可以凭借两种方法:一是建立概念,关于事物的大概念,是建立认知大厦的柱子,也是学生认识能力的生长点。比如认识我们的世界,首先要建立“天空、大地”这两个大概念,其次要建立“早晨、白天、傍晚、黑夜”以及“春、夏、秋、冬”等时间节点的概念,不然就无法建立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概念性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关联,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二是思维导图。将事物与构成方面的关系,梳理成一张结构图,形成对事物部分与整体的完整认知,避免“盲人摸象”。比如认识我们的世界,在“天、地”一级目录下,建立“一日四时”“一年四季”二级目录,而后将“太阳、云彩、雨滴、水洼、星星”等各种具体事物作为三级目录,织成一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图。这样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锻炼的是思维品质,形成的是认识能力。当然,作为教师还需要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几个方面来写,揣摩作者的特别用意,领会文本的主旨要义。

在阅读中,学生还要了解写清楚事物某个方面的表达方法,获得描写事物的写作知识。这需要将阅读的视角从认识事物转向为表达方法,即从思想内容转向为认识语言形式,指向语言表达。作为写作方法本身,没有对与错,只有用得恰当不恰当。作者用这种写法而不用那种写法,最终是由表达效果决定的。能起到最佳表达效果的写法,就是最好的。这样的写法可以让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起来,或者让不可爱的事物变得有趣起来,让读者对这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去了解它。比如写夜空的美,只用“群星闪烁”就很抽象,而用“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这个比喻,就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了。再如写火烧云的美,看起来真的很美,写起来真的很难。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一个“混沌”的整体,分成霞光、颜色和形态三个方面,写霞光用了“间接写”的方法;写颜色用了“分类写”的方法,单色的、双色的、比喻色的,一层一层写,颜色变化之多、之快,让人神往;而写形态则用了“连续写”的方法,一匹马、一只狗、一头狮子,连续写了三种形态变化,更妙的是每一种形态用“分步写”的方法,展现了“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变化过程,成了一幅活的画,怎么不让人惊叹呢?当然,作为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对事物特点的把握为何如此精准?可以发现,作者除了日常的生活观察,还有借助技术的是科学观察,比如《海底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充满文学想象的观察,比如《火烧云》,剔除了想象,就失去了一半的美。

二、打开文本“缺口”

文本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就像一个苹果,外表光滑无比,却让蚂蚁无从下口。如果你揭开苹果的一点皮,蚂蚁就能沿着这个缺口,尽情地吮吸甜美的果汁。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先生的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对文本的教学解读,其实就是要找到这个“缺口”,确定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就是打开文本缺口的一根“针”,只要用力往里“钻”,就一定可以有所发现。第七单元应该聚焦在“写清事物的方面”这个关键点,如何“钻”进去呢?

1.还原事物的“本来状态”。我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事物,是经过作者用语言“艺术加工”过的事物,与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存在“差异”甚至“矛盾”。教学解读就是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事物的“本来状态”还原出来,把那些未经作者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与文本中的“艺术状态”进行比较,看到“差异”或者“矛盾”,就能发现“语言表达”所制造的“艺术效果”,就能触摸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我们奇妙的世界》中是这样写一滴水的:“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不能大而化之地说“这个比喻十分巧妙”,而应该分析其中的矛盾。水滴在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事物,一般情况下你是不会把一滴水看成是一颗珍珠的。什么情况下水滴才变成了珍珠呢?在荷叶上滚动的水滴,圆圆的像珍珠;悬挂在冰柱上的水滴,将落未落的时候,你凑近了看,也是圆圆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这个时候就像极了珍珠,生怕它落下来。这种一刹那之间的美,是短暂的,也是

文档评论(0)

movi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喜欢分享的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