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章学诚方志理论.pdf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章学诚方志理论

作者:立新

中国方志学历史由来已久,历朝历代所编纂的方志,到今天所能见到的多达

八千多部,可谓洋洋大观。但方志学理论的真正建立还是到清朝中叶。历史上方

志学家们通过编纂方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取得了许

多丰硕的成果。章学诚正是在前人编纂方志所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

的编纂方志的实践,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为我国方志学的建设作出了

巨大贡献,也为后人编纂方志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

年(1801年),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和方志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生活于充满着浓郁

史学氛围的家庭,祖父章如璋“惇行隐德,望于乡党,尤嗜史学。晚岁闭关却扫,

终日不见一人。取司马《通鉴》往复天道人事,而于惠迪从逆吉凶,所以影响之

故,津津盖有味乎其言。”〔1〕父章镳,“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

则借读于人,随时手笔记录,孜孜不倦。晚年汇所札记,殆盈百佚,尝得氏《江

表记》及五代十国时杂史数种,欲钞存之,嫌其文体破碎,随笔删润,文省而意

义更周。”〔2〕章学诚生长于这样的家庭,虽“二十岁以前,性绝呆滞,读书日

不过三二百言,尤不能久识,学为文字,虚字多不识其理”,但“廿一二岁,骎

骎向长,纵览群书,于经训未见领会,而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者,

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3〕可见与家庭熏染不无关系。章学诚

从少年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钻研史学,十五六岁时删节改编《左传》、《国语》,

这种从少年时期对史学的学习和训练,使章学诚在史学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他穷毕生精力于治史、修志、讲学以终。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和

-

《史籍考》等史学著作。从二十七岁起,随父纂修《天门县志》,并着手撰写方

志论文。从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陆续纂修或参修《和州志》、《永清县志》、

《大名县志》、《亳州志》、《通志》等方志。在纂修志书的的同时,他注重总结修

志的经验,进行志书的理论建设,写出了《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记与

戴东原论修志》和《修志十议》等论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方志理论,成为我国

历史上方志理论的奠基人〔4〕。

一、志为信史1.志乃史体

在我国,方志虽然起源很早,但对方志的性质的认识,却一直存在着偏差,

即一般认为,方志为地理书。唐知几《史通》中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

产殊异,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宏之《荆州志》,常璩

《华阳国志》、辛氏《三》、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5〕宋晁公武《郡

斋读书志》也把方志归入地理类,到淸前期,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依然认

为方志为地理书:“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

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设古蹟,盖用《山海经》

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6〕章学

诚对于这样的认识是不赞同的,他认为,方志乃“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7〕

“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而后人忽之,则以家学不立,师法失传,

文不雅训,难垂典则故也”〔8〕。

章学诚主“六经皆史”,因而他从儒家经典中寻找方志为史书的依据,他说:

“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

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檮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9〕当时

乾嘉学者多主方志为地理之书,戴震曾与章学诚论辩说:“夫志以考地理,但悉

-

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侈言文献,岂所谓急务哉?”〔10〕在戴震看来,

方志只是记述地理的专书,撰写志书,只需把一地的地理沿革考证清楚就可以了。

章学诚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书”〔11〕,而历

史上多数方志撰写者不懂这一道理,“方志一家,宋元仅有存者,率皆误为地理

专书。明代文人见解,又多误作应酬文墨。近代渐务实学,凡修方志,往往侈为

纂类家言。纂类之书,正著述之所取资,岂可有所疵议?而鄙心有不能愜者,则

方志纂类诸家,多是不知著述之意,其所排次-襞积,仍是地理专门见解。”〔12〕

按照章学诚的见解,他认为“志乃史体”〔13〕,方志是众多史书之一种:“有天

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

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14〕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章学诚认为地方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ning59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