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

2.2.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

PAGE1

一、学习目标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重点)

3、理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

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整体感知

1、字音

煤屑xiè路

幽僻pì

踱duó着

蓊wěng郁

弥mí望

袅娜niǎo

nuó

羞涩sè

斑驳bó

倩qiàn影

媛yuàn女

櫂zhào

敛裾liǎn

梵fàn婀玲

点缀zhuì

树梢shāo

空隙xì

酣hān眠

宛wǎn然

2、划分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3、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反复诵读并加以体悟。

月下荷塘;(第四节)荷塘月色;(第五节)

荷塘四周(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第六节)

4、从全文看,“我”的行踪有怎样的变化?

家——路上——荷塘——路上——家

(五)文本研读

体会心境

1、“我”为什么要到荷塘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不宁静,寻宁静

2、“我”找到宁静了吗?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得宁静,得自由

3、“我”又是怎么从宁静中出来的?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思想之愁打破宁静

4、从全文看,“我”的心境随着行踪有怎样的变化?

家——路上——荷塘——路上——家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出宁静——不宁静

5、“我”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他是想寻求一种怎样的宁静?结合背景想一想,“平常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自己?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朱自清的内心极为不满,但又缺乏抗争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此刻的朱自清,内心矛盾而又复杂。这也正是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他此去荷塘,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闷。

品味意境

1、分析第4段

曲曲折折的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屠宰时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2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