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助力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论文.docx

数形结合助力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形结合,助力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摘要:随着高阶思维能力的全面推进,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丰富直观的形象悄然走进了数学课堂,让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变得轻盈,让数学算法、算理、数量关系得以优化,为小学数学课堂创造充满智慧和灵动的课堂,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灵动性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过程与结果三相辅相成的,没有脱离过程的结果,也没有失去结果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呢?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发挥其直观艺术表现的作用,学生对数学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推动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与数学模型。本文从借助课本资源和插图实现从“模糊”到“清晰”、动手画一画实现从“定势”到“创造”、小小手工实现“数与形”的有机整合三个方面对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小学数学课堂灵动起来进行探讨。

一、借助课本主题图和插图实现从“模糊”到“清晰”,激活课堂。

1.善用课本主题图和插图,激活课堂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都很喜欢用课本上的主题图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这些主题图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渗透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在里面,课本中的插图,是经美术编辑,利用美术加工处理后的作品,是“美术作品”的一部分,集美术与数学、数与形为一体的成果。这些主题图或插图不仅美化了课本知识,还给枯燥的数学带来了生活气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插图提供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去巧用课本插图,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就直接利用了书本上的主题图导入,“瞧!校园门口,你在哪些物体上看到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直接引入课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花坛,及时追问:“这两个花坛,哪个花坛大呢?”“要比较花坛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它们的什么?”“你会计算哪个的面积?怎样计算?”“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出示课题,活动探究也仅仅围绕“数与形“”展开,这样通过生动的主题图,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情境,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总是充满期待和挑战,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在模糊的感觉中找出清晰的探究方向,来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中学习数学,在动脑中思考与探究,增强了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2.化静态为动态,活跃学生的思维。

现在的数学已不是一个静态的、仅是各个知识点之间有联系的学科,而是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课本上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是插图三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的结果,不能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静态的插图动态化,化抽象为直观,才能更好的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根据课本后面提供的素材,先安排学生分小组裁剪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让学生回家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分小组进入角色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齐心合力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教材静态的插图动态化,数形结合的渗透,不仅能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供直观表象,也能为后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夯实了基础,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树立空间意识,学生既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学习,还能再活动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动手画一画实现从“定势”到“创造”。

1.画出来,突破“定势”,走向知识“再创造”。

例如在我们常见的“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需要几次?”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有思维定势的思想去张口就说4次?这时应该会有在思考的同学会质疑,此时的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已经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经历知识的“再创造”,爱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小画家。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通过动手画一画、切一切,数与形相结合,突破思维“定势”了,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将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教材丰富的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呈现的一种范例。

又如教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这几种图形后,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参与设计“数学手抄报”、充当“小小设计师”等。画数学是孩子们喜爱的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