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押题卷含答案.docx

202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押题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本文通过对2024届高考语文新课标的押题部分进行了总结该押题主要关注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和重点在论述中,作者详细解释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中的应用文章最后强调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在现代文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2024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押题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画”与“诗”“一律”,“诗”与“画”“一律”。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践行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例看,画与诗的题材都是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自然景物。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甲】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乙】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摘编自刘石《“诗画一律”的内涵》)

材料二:

魏晋玄学盛行,引起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普遍自觉。清谈的人生,是要超脱世务,过着清远旷达的艺术性的人生。宁静而丰富的自然,与纷扰枯燥的世俗,恰形成一鲜明的对照。于是当时的名士,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的心境落于自然之中,在自然中满足他们艺术性的生活情调。自然由此时起,凭玄学之功,便浸透于艺术的各方面,形成了中国尔后艺术发展的主要路向与性格。

诗与自然发生关系很早。《诗经》中的比兴,就体现了诗与自然的关系。不过魏晋以前,在文学中的自然只是偶然相遇、旋绾旋开的关系,人并不曾着意去追寻自然,也不曾把人生的意义安放于自然之上。此时自然在文学中的地位,还是处于消极的状态。到了魏晋时代,人开始在文学中主动地追寻自然,并且要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价值,正如《文心雕龙·物色》云:“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因此便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文学,流衍所及,遂至如隋李谔上书所谓“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宋梅圣俞所谓“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丙】这正说明了自然在诗中的地位。总之,由魏晋所开辟的自然文学,是人的感情的对象化、感情的自然化,于是诗由“感”的艺术,而同时成为“见”的艺术。诗中感情向自然的深入,即是人生向自然的深入。由此而可以把抑郁在生命内部的感情,扩展向纯洁的自然中去。

自然景物之见于绘画,当然也很早,但皆作背景之用。因魏晋玄学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物画盛行的当时,已出现有宗炳、王微等的山水画。宗炳谓山水是“质而有趣灵”,王微谓山水是“本乎形者融灵”。灵即精神,即他们所追求的清高玄远的意境。他们之所以爱山水、画山水,是因为在山水之形中间,发现了山水的清高玄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安息之地。其实,山水的精神,实即由作者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丁】简单地说,这是自然的精神化。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成立于自然的感情化之上的。这是“见”的艺术,而同时成为“感”的艺术。画中自然向精神的迫近,即自然向人生的迫近。由自然的“拟人化”,而使天地有情化。

诗由感而见,这便是诗中有画;画由见而感,这便是画中有诗。欧阳修《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也正说出了诗画交融的事实。而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谓“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也正说明了诗对于画的助益。而其中都是以魏晋时代玄学对自然的新发现为两者精神上、内容上共同的连结点。画与诗的融合,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精神中,自然不仅没有对人产生压迫感,反而对人生发出一种精神解放的作用。董其昌以及米友仁、黄大痴们所以能享高年,盖得力于“画中烟云供养”。

诗画相融尚需形式上的融合,即需要文人进入到画坛里面。中国

文档评论(0)

180****9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十年深耕,专业只为中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