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事件或思想,据此推知()

时期

事件或思想

尧舜禹时期

禅让制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春秋时期

郑子产“不毁乡校(郑人讨论国事的地方)”

春秋末期

孔子“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A.诸子思想之间激烈交锋 B.中国古代民主传统的发展

C.阶级立场影响各自的主张 D.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被迫逃亡。郑子产“不毁乡校(郑人讨论国事的地方)”体现了强调人事,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孔子“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意思是:执政者治理天下有方,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事。综上可知,这些事件或思想都体现了民众的力量,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诸子思想之间的交锋,排除A项;表格信息与阶级立场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治理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这主要说明这一时期()

A.儒学开始成为迷信 B.汉代儒学走向僵化

C.儒家遵循“天命观” D.儒学陷入式微境地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自董仲舒开始,儒学出现天人感应这成为谶纬之学的开端,而之后儒学经书字句的阐释都会归结为谶纬之言,这说明了汉代儒学逐渐僵化,B项正确;“儒学成为迷信”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A项;儒家遵循的天命观主要涉及天人关系,如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且本题主要强调儒学在发展中的变化,排除C项;儒学式微的情况一般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两汉时期无法说明式微,排除D项。故选B项。

3.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此时的农业经济已是包括种植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内的有机体系,而与原先男耕女织的单一结构相区别。这说明南宋()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品性农业的成长

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传统经济结构崩溃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得到增长,随着种茶、制糖、养蚕、缫丝以及多种土特产等新型生产项目的引进和扩展,农民经济收益表中的非农收入明显增长”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发展,说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A项;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南宋时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清时期,欧洲人东来,葡萄牙和英国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表现在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居留地问题、行政管辖权问题等。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这反映出1840年前朝贡体制实践的走向是()

A.保持自主特性 B.继续怀柔外夷

C.维持宗藩关系 D.延续羁縻政策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可知,当时中国政府在朝贡体制实践中保持比较强硬态度,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