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优秀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您提供的标题和内容,下面是我为您创建的摘要《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原作名为《聊斋志异》它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促织的一生历程,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困境标题《促织》优秀教案内容《促织》优秀教案页面1NUMPages2《促织》教案t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

《促织》优秀教案

PAGE1/NUMPAGES2

《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

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情节一波三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取材、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整理归纳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沉浸文本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的预习作业,课堂上交流蒲松龄的生平、作品、时代背景,教师系统补充,并作文学常识归纳,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优秀教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优秀教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

学生借助书下注解以及古汉语字典通读全文。由于文章较长,让学生一节节来疏通课文。此文的字词较为浅显,让学生自读文言文。学生各自边读边圈划出疑难词语和句子,大家一起来解决,尤其有文言语法现象及书下未标注的需教师重点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文章翻译的准确性。

疏通完一节,让学生用几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不仅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意,也对文章整体的衔接和故事的发展有所把握。

文章结构:

征促织——觅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评促织

作业:

做一份本课完备的文言现象整理。

第二课时

梳理情节,深入体验

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

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脉络,围绕本文线索,简明地复述课文故事。

《促织》的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记叙。请学生们再次仔细阅读文章,将文章分一下段落。

“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第1~2节)

“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第3~4节)

“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第5~7节)

“献虫”是故事的结局。(第8节)

最后一段(第9节)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二.细读文本,感悟写作特点

1、你觉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写得好不好?

(可谓是一波三折、虚实结合等)

1)围绕“促织”的主线,故事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促织》优秀教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2)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

《促织》优秀教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

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名之子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为什么要把人间悲剧化成喜剧的形式?这样会不会削弱了文章原本要表达的效果?

这样并没有削弱文章。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取材特点。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

文档评论(0)

武松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