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1、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2、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起才产生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622年),到清末,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提问:第一位状元是谁吗?最后一次科考是在哪一年?状元又是谁?

孙伏伽(衡水故城县)、1904年、刘春霖(河北沧州)

概括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内容

戊戌变法

加设经济特科

废八股,改策论,以实务策命题

清末新政

确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废除科举制

思考:通过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概括变化的特点。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思考1:晚晴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危机严重

洋务运动的推动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仁人志士的推动

思考2:清政府在1898年连废八股都无法接受,为何短短几年后废除科举?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开明官僚的推动

清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课堂探究】

材料一: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遗”,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材料二: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1)由以欧美国家为主到以日本为主:由官费留学到官费、自费并举;由学习军事科技为主到全面

文档评论(0)

文档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各类文档分享交流word,pdf,excel等格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