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docVIP

020——《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NUMPAGES

020-—《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此文初稿,本系《中国自然地理

此文初稿,本系《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篇》水系变迁中的一节及其附考,脱稿于1977年1o月。顷者,《中华文史论丛》将复刊,索稿于余,而余方在病中,不克执笔。赖邹逸麟同志热诚相助,乃得将初稿改编为专题论文以应《论丛》之征。书此志谢。1978年5月5曰,于上海龙华医院。

《山海经》这部书,由于后代读者不能理解它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被斥为荒诞不经之言。清代考据之学兴起,先后有吴任臣、毕沅、郝懿行、吴承志等人对《山海经》作了注释,广征博引,确是下了不少工夫,但都距离真正充分理解这部书尚远.单就山川方位而言,就往往把经文中依次排列的山川,解释成一南一北、一东一西相去极远的两个山或两条水。例如,对《北次三经》的高是之山、滋水解释为在今山西北部,却对“其北五百里”的沂山和般水解释为在今山东境内(郝懿行)。锡山、牛首水解释为今河北邯郸县西北紫山和牛照河,而对“又北二百里”之景水、海泽解释为河水注于渤海(吴承志)。这样的注释,当然难以使读者提高对本书科学价值的认识。

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图(缺)

对《山海经》科学价值的忽视,也充分反映到对黄河史的研究上。古今所有研究黄河的学者多以《尚书·禹贡》篇里记载的河水为最早的大河故道.从司马迁开始,一直到清代研究黄河变迁的名著一一胡渭《禹贡锥指》、现代研究黄河的巨著一一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叙述黄河的历史,都从《禹贡》大河讲起,对《山海经》根本不予理会.

实际上《山海经》中《山经》部分包含着很丰富的有关黄河下游河道的具体资料,《山经》的著作年代虽然难以具体确定,但它是先秦著作是决无问题的,一般都认为在《禹贡》之先。只是由于《山经》中对河水本身只有“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入无达”;“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西次三经》。这么几句,缺乏像《禹贡》导河一节那样对河水下游河道有具体流路的记载,因此,《山经》里有关河水的具体记载竟长期以来不为人所重视.但我们如把《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摸清楚,加以排比。再以《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水经》和《水经注》时代的河北水道予以印证,就可以相当具体地把这条见于记载的最古的黄河故道在地图上显示出来。

下面即将《北山经·北次三经》中河水下游支流逐条予以考证。

沁水丹林水《北次三经》自西南而东北第十九山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沁水即《汉志》、《水经》沁水,今沁河。据《水经沁水注》,古沁水自今武陟县治(木栾店)以下,又东流经县东十六里武德故城南,又东南入河,与今沁河自县治西南折南流入黄河不同。丹林水即《汉志》绝水,《水经·沁水注》丹水,今丹河。《沁水注》引此经直作丹水,无林字。丹水人沁面经云入河,盖谓合沁入河。

婴侯水汜水谒戾山又有“婴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水经汾水注》引此经作“谒戾之山,婴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婴侯水即今平遥县东南中都水,祀水(汜水)即县东贺水,二水合流后西流注于汾水。二水不属于河水下游支流。

瀑水第二十山曰沮洳之山,“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水即《汉志》、《水经》淇水,《水经注》引此经亦作淇水。《汉志》淇水入河同此经。东汉末曹操于淇水口遏淇水东入白沟,故《水经》淇水下游为白沟。今淇河南流至浚县西南淇门入卫河,略同曹操故迹,汉以前淇水则自此更南流人大河.

黄水洹水第二十一山曰神之山,“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据《水经洹水注》,黄水乃汉隆虑县即今林县境内洹水之北源.洹水即《汉志》、《水经》洹水,今安阳河。此经不及洹水所注,按《水经》洹水“东过内黄县(故城今内黄县西北二十里)北,东入于白沟”,自此以上白沟本大河故道,即《汉志》所谓“邺东故大河”,则《山经》时洹水当在此入河.《汉志》洹水“东北至信成(故城今清河县西北)入张甲河,自内黄以东乃战国后所形成,非洹水故道。

滏水欧水神困山又有“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按《汉志》、《水经》滏水(今滏阳河上游)在漳水北,此滏水、欧水在漳水南,不知所指.

黄泽《北次三经》第十四山曰虫尾之山,“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第十六山“曰小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此黄泽在沁水之西南,不得为《汉志》、《水经》内黄县界内荡水所注之黄泽。

漳水第二十二山曰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漳有清漳、浊漳二源,此经以二源会合以后为浊漳,与《水经》同,较《汉志》、《说文》以合流后为清漳为合理。《汉志》漳水“东北至阜成(故城今阜城县东)入大河”,《水经》漳水“东北过乎舒县(故城今大城县治)南东入海,此乃后世迁变。古大河在汉晋斥漳县(故城今

文档评论(0)

linyin1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