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自然地理學;緒論;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包括天然的和人為的自然地理環境,它具有一定的組分和結構,分佈於地球表層並構成一個地理圈。
天然的—只受人類間接或輕微
自然地理環境影響。
人為的—受人類直接影響和長
期作用。
;組分和結構:由地貌、氣候、水體、土壤和生物等組分(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迴圈交換構成一個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系統。
地理圈:該系統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厚度,構成一個完整的地理圈(實際上包括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二)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主要涉及兩個層次:
一是研究自然地理各組成要素,稱為部門自然地理,包括地質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地理學和生物地理學;
二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特徵,稱為綜合自然地理。;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形成機制和發展規律。
2)研究各要素間物質和能量轉化的動態過程和變化規律。
3)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分異規律。
4)參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
5)研究人為環境的變化、發展,尋求開發利用和整治的途徑。;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1)與地質科學的關係
2)與生物學的關係
3)與環境科學的關係
;第一章地球;第一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是由愛德華.哈勃和伽莫夫提出;宇宙大爆炸發生於約150億年前;2.天體的類型:恒星、行星、衛星、流星、彗星、星雲等。;衛星;彗星;3.天體的運動及星系:
天體的運動是宇宙中最具規律性的運動,這種規律性運動便構成不同形態、不同級別的星系。;;(二)地球的宇宙環境
1,銀河系
是總星系中10億多個恒星系的一個
;2,太陽和太陽系
是銀河系中1500億個恒星中的一個,太陽和環繞其8個行星構成太陽系。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地月系統
地球、衛星與人造地球衛星;第二節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從太空中觀察的地球;模擬固體地球的形狀;2.地球形狀的物理意義
球形地球的不同緯度因正午太陽高度角不同,所接受的太陽輻射不同,從而造成地球上熱量及其相關的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佈.;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1.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徑(a):6378.137Km
兩極半徑(c):6356.752Km
扁率(f):1:289,257,222010
;2.地球的其他數據
地球表面積:51000萬平方Km(海洋占70.8%,陸地占29.2%)
陸地最高點:8846.27m(珠穆朗瑪峰)
海洋最深點:-11034.38m(馬利亞納海溝);3.地球大小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品質與大氣圈的形成.;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比較;自轉的速度;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地球自轉決定晝夜更替,並使地表各種過程具有晝夜節奏.
;2)地球的自轉使在其上作水準運動的物體發生偏離,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
4)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使地球發生彈性變形.
5)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與地球局部運動有密切關係.;二.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意義
1.地球的公轉
公轉: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構造;地殼:O、Si、K、Na,密度2.65,剛性。
地幔:Si、Ca、Mg,密度2.95,剛性和塑
性。
地核:Fe、Ni,密度13左右,剛性和塑性。;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根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地球內部存在著兩個不連續面,即莫霍面(33Km深)和古登堡面(2900Km深),據此將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一)地殼
根據地殼的組成和結構特點,可分為:
1)大陸地殼(陸殼)
平均厚度35Km,最大65Km,上部成分以O、Si、Al、K、Na為主,成分與花崗岩相似,稱花崗岩質層或矽鋁層。下部以O、Si、Al、Fe、Mg、Ca為主,成分與玄武岩相似,稱玄武岩質層或矽鎂層。
2)大洋地殼(洋殼)
平均厚度5~6Km,為玄武岩質層或矽鎂層。;(二)地幔
介於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35~2900Km)
大約在1000Km深處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1)上地幔
深35~1000Km,由O、Si、Fe、Mg為主的橄欖岩質岩石構成。大約在60~250Km深度間,物質多呈塑性狀態,稱為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式烹调师高级工理论知识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docx
- 中央厨房卫生规范与管理指南.docx VIP
- 2025年人工智能工程师(高级)题库.docx VIP
- 社会团体成立登记表.docx
- MITSUBISHI三菱MDS-EM EMH系列规格说明书.pdf
- 高血压科普健康宣教ppt课件.pptx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含答案).pdf VIP
- YD-T 4244-2023电信网和互联网数据分类分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pdf VIP
- 2025年新版成人考试模拟真题及答案.doc VIP
- 0523S01019-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