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二次调节加载试验台设计.doc

毕业设计(论文)-二次调节加载试验台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PAGE1

目录

TOC\o1-3\h\z\u前言 1

1绪论 2

1.1国内外二次调节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2

1.2车辆轮桥加载系统概述 4

1.2.1开放式加载系统 4

1.2.2封闭式加载系统 5

1.3二次调节加载系统原理与特点 7

1.3.1原理 7

1.3.2特点 8

2总体的结构设计 9

2.1试验台各部分组成及其功用 9

2.2模拟加载系统原理 9

3驱动变速箱的设计 12

3.1传动方案的确定 12

3.2最大转矩的计算 13

3.3齿轮的设计 14

3.3.1选择齿轮材料 14

3.3.2确定齿轮传动精度等级 14

3.4轴的设计 21

3.4.1Ⅰ轴的设计 21

3.4.2Ⅱ轴的设计 23

3.4.3Ⅲ轴的设计 24

3.4.4Ⅳ轴的设计 25

3.4.5Ⅴ轴的设计 26

4零件的强度校核 28

4.1轴的强度校核 28

4.1.1Ⅰ轴的校核 28

4.1.2Ⅱ轴的校核 30

4.1.3Ⅲ轴的校核 34

4.1.4Ⅳ轴的校核 36

4.1.5Ⅴ轴的校核 40

4.2轴承的校核 42

4.3键的校核 44

4.3.1平键的校核 44

4.3.2花键的校核 45

5结论 47

致谢 48

参考文献 48

前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种汽车车辆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特殊路况和工作条件下运行的越野,大型重载等特种车辆,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对这种车辆来说,其总体工作性能和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发动机和轮桥,发动机为成型产品,其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等指标均已通过严格检测,设计车辆时按要求选择即可,而轮桥是另行设计的,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应将重点放在轮桥上。对于新设计制造的特种车辆轮桥,需要利用专门的高动态性能固定试验台对其进行模拟加载试验,检测各项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要求。由于特种车辆轮桥的动力输入输出轴数目多,功率大、工作参数变化范围大,工况复杂多变,要对其进行接近实际条件下的全面试验,在普通试验台上是很难完成的。以往对较简单的单项试验如疲劳寿命试验等,可在传统的液压式加载试验台[1]上进行,但其功率消耗很大,效率很低。对稍复杂一些的综合性能试验,可在电封闭加载试验台[2]上进行,但在相同加载功率下,所用电器设备庞大复杂,另外虽然可实现功率回收,提高了效率,但由于其回收功率以电能形式回馈给电网,因而在动载变化较大时,对电网的冲击较大,某些电器元件被烧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液伺服系统仿真与试验设备研究所,2003年利用二次调节技术成功研制出“特种车辆轮桥加载试验台”,其最大加载功率可达350kW,可模拟车辆行驶的各种复杂路况和工作状态,对多轴输入输出的轮桥进行各种综合性性能试验,是一种理想的轮桥模拟加载试验设备,它是国内成功应用二次调节技术的首例成型产品。这种基于二次调节技术的加载系统,同传统的液压加载系统相比,可回收、储存、重新利用能量,系统效率高;多个二次元件联合工作,且其驱动、加载功能可互换;数字控制灵活可靠,系统动态性能好。同电气加载系统相比,功率密度大、重量轻、安装空间和安装功率较小;闭环控制动态响应快,回收能量不改变形式而直接回馈给加载系统,对电网的冲击较小。

1绪论

1.1国内外二次调节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二次调节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静液传动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诸如大型加载试验台、车辆传动、造船工业、钢铁工业等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点。由于这项技术的成功利用,使得液压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二次调节技术起源于德国,从事这项技术的研究也主要限于德国。目前国外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主要有德国汉堡国防工业大学静液传动和控制实验室LHAS、亚琛工业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RWTH和博士力士乐有限公司(BoschRexrothGmbH)。国外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汉堡国防工业大学的H.W.Nikolaus教授、亚琛工业大学的W.Backe教授以及力士乐公司的R.Kodak先生等[3]。

1977年,H.W.Nikolau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