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

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慢就业”是主要原因之一。“慢就业”指学生毕业后暂时不就业或延长择业时间,在一定时期内未形成较为正式或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一种毕业而不就业的现象。自2009年,“慢就业”概念在国内提出以来[1],学界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视角进行了丰富的探究,微观视角主要分析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动机、未来取向、就业理念以及父母的干预与引导等影响因素[2];中观主要针对培养院校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3];宏观则从整体就业形势、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政府就业政策调控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关注地方院校尤其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少,地方“双非”院校的毕业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就业选择也呈现特定的偏好,如何盘活这类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就业,对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慢就业”现状调查

我国管理类本科专业分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等九大类63个本科专业。为充分体现研究对象的共性特点,本文选择河北、河南、辽宁、湖南、广西、新疆等12所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专业的2896名毕业生展开调查,同时面向院校的辅导员、就业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以及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开展访谈工作。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个体与家庭对“慢就业”的认知与选择、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程度、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度三个方面,回收有效问卷2461份,有效率达到85%。访谈内容主要从对“慢就业”的认知、对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就业管理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与形式五个方面进行;先后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访谈了50人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首先,个体与家庭对“慢就业”的认知与选择方面,42%的学生了解“慢就业”的概念或关注到类似的报道,但是52%的学生选择认同;家庭态度方面,农村生源的父母5%选择支持,13%选择视情况而定,82%选择不支持;城市生源的父母9%选择支持,32%选择视情况而定,59%选择不支持。其次,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程度,2%选择不了解,41%选择有一定了解,57%选择充分了解;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度,9%选择没有规划,走一步看一步;48%选择有一定的想法,但不清晰;43%选择有比较完善的规划。

综合来看,超过半数的同学是认同“慢就业”概念的,没有规划和规划不清晰的比例合计也达到了57%,这一结果说明如果没有系统性干预,对应届毕业生以及后续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地方“双非”院校管理类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视角的分析

1.就业职业引导模式不完善。调研的12所高校均非常重视学生就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都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设有课程实践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获取就业感知的教学环节,同时部分院校还会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举办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提升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活动。就业职业引导工作体系的模块设置较为完整,覆盖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应用实践、就业综合能力训练。但是调查显示,对于是否掌握了使用生涯规划的知识和工具做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进行生涯规划,5.1%的人选择基本没掌握,48.98%的人选择基本掌握、33.67%的人选择掌握,12.24%的人选择完全掌握。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能力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相互独立。访谈调查显示,专业就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互为独立的课程体系,专业任课教师将专业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中,指导程度并不统一,造成学生对于专业发展趋势的认知缺乏系统性,缺乏对当前社会最新需求、本专业发展的宏观数据、专业匹配用人岗位需求、胜任素质标准等方面信息的全面了解,对就业的竞争性与紧迫感不强。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均为通用性内容,面向所有专业,亦缺乏实际案例,尽管授课形式互动性强,但是缺乏具体专业依托,造成学生不能将课程知识与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职业素质进行很好的融合。

2.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求职需要。三分之二调查院校中,大学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是由辅导员兼任进行授课,辅导员熟悉学生特点同时承担推进就业的职责,但因工作职责所限,与专业行业接触机会较少,对于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变化了解不深。虽然多数院校会提前培训或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授课技巧辅导,但学生反馈授课形式仍以讲授为主,重在理论;对于国家政

文档评论(0)

张秘书公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政府机关公文创造者20余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