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第6章__线粒体和叶绿体1.ppt

(8.7)--第6章__线粒体和叶绿体1.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ttp://n56-217.sbcs.qmul.ac.uk/nield/psIIimages/oxygenicphotosynthmodel.htmlCF0-CF1ATP合酶(CF0-CF1ATPsynthase),位于类囊体膜外表面朝向基质一侧,由CF0和CF1(C代表叶绿体)两部分组成。CF1与线粒体中的F1在亚基组成、结构和功能上都非常相似,均由α、β、γ、δ、ε5种亚基组成。CF0是一个跨膜的质子通道,至少有4种亚基组成,与线粒体中的F0同源*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由光能驱动的电子从H2O开始,经PSⅡ、Cytb6f复合物和PSⅠ最后传递给NADP+(见图6-19)。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电子传递经过两个光系统,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建立质子梯度,驱动ATP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电子被单方向传递,故称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这种磷酸化途径的产物有ATP和NADPH(绿色植物)或NADH(光合细菌)。循环光合磷酸化:由光能驱动的电子从PSⅠ开始,经A0、A1、Fe-S和Fd后传给Cytb6f,再经PC回到PSⅠ(见图6-19)。电子循环流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Cytb6f复合物转移质子,建立质子梯度并驱动ATP的形成。这种电子的传递是一个闭合的回路,故称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循环光合磷酸化由PSⅠ单独完成,同时在其过程中只有ATP的产生,不伴随NADPH的生成和O2的释放。当植物缺乏NADP+时,启动循环光合磷酸化,以调节ATP与NADPH的比例,适应碳同化反应对ATP与NADPH的比例需求(3∶2)。*光合磷酸化的作用机制与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相似,同样可用化学渗透学说来阐明。在类囊体膜中,光合链的各组分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呈不对称分布。当两个光系统发生原初反应时,类囊体腔中的水分子发生裂解,释放出氧分子、质子和电子,引起电子从水传递到NADP+的电子流*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两个光系统的联合作用将水裂解释放出的电子传递到NADP+。在电子从H2O转移到NADP+的过程中,大约每4个电子的转移(即1分子O2的形成)可使类囊体腔中约增加了12个H+。其中4个H+由放氧复合体直接提供,另外8个H+由Cytb6f复合体从基质中摄入。在ATP合成的高峰期,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膜两侧的质子浓度相差约1000倍,相当于3个单位的ΔpH。如此明显的梯度保证了ATP合成的强大驱动力。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当H+从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时,其他阳离子从类囊体腔转移向基质,以保证叶绿体内不会产生明显的膜电位*景天酸代谢(crassulaceanacidmetabolism,CAM)发现于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景天科及其他一些肉质植物。由于环境干旱,这些植物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由于CO2只能在夜间进入叶片,需要在此间将其固定下来。景天酸代谢与C4途径非常相似,CO2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生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细胞中的苹果酸在白天经氧化脱羧释放CO2,进入卡尔文循环,最后形成淀粉。与C4植物不同的是,景天酸代谢过程中的初级固碳产物(苹果酸)合成和卡尔文循环均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不需要细胞间转移**/index.php?action=gallery;sa=view;id=278*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是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其产物是ATP和NADPH;碳同化(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合NADPH的化学能,使CO2还原合成糖。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进行的,这两个光系统互相配合,利用所吸收的光能把1对电子从H2O传递给NADP+。即:1对电子的2次穿膜传递,在基质中摄取3个H+,在类囊体腔中产生4个H+,每3个H+穿过CF1-CF0ATP酶,生成1个ATP分子。用胰蛋白酶或尿素处理亚线粒体小泡,则小泡外面的颗粒解离,无颗粒的小泡只能进行电子传递,而不能使ADP磷酸化生成ATP。将颗粒重新装配到无颗粒的小泡上时,则有颗粒的小泡又恢复了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相偶联的能力。化学渗透假说主要论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