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docx

“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docx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巴山轮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巴山轮会议”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及“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保增长”与“反通胀”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高速度”和“按比例”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巴山轮会议;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是经济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吸收和运用。其二是学术研讨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接连召开的高质量经济理论研讨会,不仅影响乃至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对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著者如1977—1978年召开的四次按劳分配理论研讨会,1979年召开的“第二次价值规律讨论会”(即无锡会议),1984年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莫干山会议),也包括本文要讨论的1985年的“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即巴山轮会议)等等。之所以说高质量,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研讨会的氛围是开放而热烈的,会议充满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激扬气息;另一方面是因为,研讨会不乏热烈的争论,各种话题能够比较充分而深入地展开,会议的结论往往对最高决策层的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因此之故,多年之后回顾改革开放历程,这些学术会议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文档评论(0)

分享吧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