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乡愁 课时1.ppt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4 乡愁 课时1.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物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2.作者借助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具体分析。不一样。四节诗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前三节是家愁,最后一节是国愁。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它凝聚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是两地奔走的爱情。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无尽相思,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船票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是那么遥远。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期的思念故土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土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海峡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3.诗歌的第四节能去掉吗?为什么?对诗意的拓展有什么作用?不能。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这一节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状元成才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天星教育《教材帮》《一遍过》配套PPT课件版权声明本系列课件为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教材帮》《一遍过》品牌图书配属PPT课件,由天星教育开发,并拥有所有版权。本系列仅用于个人学习欣赏、教学研究,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须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集团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将本课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得本公司授权,如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一经发现,我司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课件中的个别视频及图片未找到原作者,天星教育尊重版权,如课件中有您的作品,请通过《教材帮》微信公众号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按照相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怀恋。诗人们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余光中的《乡愁》。4乡愁第1课时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CONTENTS教学目录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学习目标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集40余种,代表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余光中1949年去台湾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创作背景必备知识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余光中在回忆创作过程时说:“随着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