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低段语文如何妙“语”生花》 论文.docx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低段语文如何妙“语”生花》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科分类:小学语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低段语文如何妙“语”生花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理学积极取向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相融合,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因此,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言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如何就低段语文教学语言进行革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心理学教学言语“三有”课堂

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包容度,课堂上他们的语言风趣幽默,仿佛聊天之际,便在学生心中摸了一层香蜜,常常在其乐融融间便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而这样的教师,便是深谙积极心理学的高手。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以开放、欣赏的视角研究人的美德、优势和潜力,激发个体已有的正能量,并持续获得幸福感(爱尔兰)卡尔著,丁丹等译.积极心理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学相融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是告别应试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是小学低段语文诸多“语文要素”能够真切落地的内在要求。

(爱尔兰)卡尔著,丁丹等译.积极心理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互动中,积极心理学蕴含的“欣赏”、“激发”、“轻松”等理念,充分地激发学生“做课堂主人”的积极性,在高效的探究和互动之中习得语文的相关技能,充分释放他们在感知、鉴赏、运用技能等方面的潜在能力,搭建起宝贵的积极心理机制。

一、现阶段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言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话”艺术,为了点评而点评。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初级的点评是给出称赞或指出不足,而高级的点评是“聊天”,并且悄无声息得向预设靠拢,向一堂课的语文要素接近。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母语”的过程,母语是温暖且有力量的,灵活使用教学言语是一门“对话”的艺术,切不可囫囵吞枣,敷衍了事。

如全国模范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九色鹿》时的教学语言,就充满着“对话”艺术。

评价语1:你的想法真是妙啊,我要奖励你,给你一个老师才有的特权,请你把自己刚刚分享的这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生高兴地板书)

评价语2:对调达这个小人,我们可以痛骂他一顿!

(引读词语: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

瞧,词语学好了,骂人也骂得比别人有文化。(众生大笑)薛法根.《现在开始上语文课——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

薛法根.《现在开始上语文课——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92-193

(二)没有从“教师立场”转化为“儿童立场”。

某位刚进校两年的年轻教师在部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执教中,面对“春节”和“端午”两个节日侃侃而谈,图片、视频等元素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可是看似热闹的一堂课,这位教师却忽视了一点:文中诸多的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等教学内容是不需要详细补充的,因为学生最为熟悉,反而“清明节”、“乞巧节”距离他们的生活有距离。这位年轻老师,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选择了自己认为最为拿手的内容进行教学。一节课结束,学生只是对已经知晓的内容更加熟悉,却没有习得新知。

(三)居高临下的教诲式语言还没有转换成“平等的对话”。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为学生需要,所有才有教师的存在。可是如今“学生是主体”仍是一句没有落地的口号,“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仍充斥着大多数的教室。居高临下的教诲何时才能转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目前仍是值得一线教师反思的课题。

二、用积极心理学助力低段语文教学用语的革新

(一)搭建新型师生观,雕琢有幸福感的评价语。

这是国家特级语文教师孙双金先生在执教《敕勒歌》中抛出的问题:

“你觉得天空像什么?”

其中有个孩子怯生生地回答“我觉得天空像小溪。”

孙老师给出的评价语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是啊,站在南京繁茂的梧桐树下,那一条条街道上方的天空,不正是条长长的小溪嘛!”

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评价语能够在课堂中生成,正是孙老师真真正正站在了“儿童立场”,走进了儿童的眼睛里,跟着孩子去看世界的。心中备好的环节应该是于无形中服务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而不是变环节成枷锁,先束缚捆绑住孩子,再强行拉着他们往前走。

(二)注重用语激趣,寻找激发学生潜力的契机。

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纷呈,因为老师不像老师,而像一位慈祥亲切的奶奶、爷爷,师生间聊着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可为什么名师课堂孩子生成不断,金句频出呢?

因为孩子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位认识不久的老师,爱上了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一不留神就会“童言无忌”,继而“真实”的声音释放出了课堂的亮点。理解儿童的丰富与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