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二章.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二、古代儿童社会公育机构

◆最早的儿童学校——庠。

;三、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主要特征

◆内容简单、多样

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内容〔P5〕

1.生产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生活习俗教育〕

3.宗教教育

4.艺术教育

5.军事教育

◆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

◆言传身教;第二节慈幼观念的开展、政令与机构;三、慈幼与禁溺女婴

重男轻女观念,政令保护女婴

措施:受罚;奖励收养

溺婴原因:1.计产育子,直接发硬了人口增长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害怕多子分家

3.人丁税荷重,不堪承受。由于福建历史上多数朝代都有重税现象,所以,负担不起税收一直是产生溺婴的重要原因。

4.害怕厚嫁破产,中国历史上有句谚语,“盗不过五女之门”,是说女儿养多了家要穷,连盗贼都不愿意光临。

四、慈幼机构的建立与法令措施

慈幼局举子仓予惠仓

朱熹育婴堂及幼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第三节慈幼礼俗与婴儿养护;古代慈幼礼俗;〔三〕命名????

一。尊古。古人命名时也多表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

二.述志。中国人在命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李德邻。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薛仁贵、王守仁、康广仁等

三.祈福。如李广利、刘传富、盖宽饶、王富贵、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现代人们命名也常有这类词,如王永贵、李冒富、张得利等。对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

;四.消灾。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命名有时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

五.添寿。人们总是希望能将生命尽量延长,最好能寿与天齐,到达孙悟空的理想。这种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所以,在命名时多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另外,喜爱用延年、万年、永年、大年、龟年、万龄、延龄、松龄;;第二章古代的胎教;第一节胎教的产生和开展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开展

;胎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父母选择配偶是胎教首要的根本问题。

B、进行正礼的胎教

C、安排诸师官对孕妇及胎儿进行调教。

评价:奉献在于把前人零星的胎教学说汇总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胎教学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人。;◆胎教作为一种理论,那么初步形成于汉代。贾谊的《新书》和刘向的《列女传》。

◆隋唐至两宋时期,是我国胎教理论和实践深化开展的阶段。

◆元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分化,使得我国胎教学说又有了一定的充实与提高。;第二节胎教的作用;第三节古代胎教的内容

◆精神

〔一〕“目不观恶色”

〔二〕“耳不听恶声”

〔三〕“口不出恶言”

;;三、评价

◆古代胎教的经验:

第一,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古代胎教的局限:

第一,夸大了胎教的作用

第二,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

第三,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

文档评论(0)

liuzhouz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