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发热护理ppt.ppt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人:xxx

20xx-03-30

感染性发热护理

目录

CONTENTS

感染性发热概述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一般护理措施实施

特殊情况下护理措施

药物治疗辅助观察与记录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01

感染性发热概述

定义

感染性发热是指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反应的一种病症。

分类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感染性发热可分为细菌感染性发热、病毒感染性发热、真菌感染性发热、支原体感染性发热、衣原体感染性发热、立克次体感染性发热、螺旋体感染性发热、疟原虫感染性发热等。

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疟原虫等。

发病原因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其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发病机制

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升高,可伴有寒zhan、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发热,其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感染性发热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史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等。临床表现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和感染程度。

诊断依据

02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

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感染史、手术史、过敏史等。

评估患者当前身体状况,如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等。

测量患者体温,确定发热程度(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

根据患者体温变化曲线,判断发热类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等)。

注意观察患者发热时伴随的寒zhan、惊厥等症状。

01

02

04

观察患者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检查患者皮肤黏膜有无皮疹、出血点、淤斑等异常表现。

留意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障碍等。

03

03

一般护理措施实施

调节室内温度,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一般室内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以50%-60%为宜。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衣物和床单。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患者直接吹风,防止受凉。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羹、果汁等,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机体抵抗力。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ml,以补充因发热而丧失的水分,并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对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关心体贴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感染性发热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诱因、治疗及护理方法,增强zhan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告知其体温升高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04

特殊情况下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制惊厥

降温处理

观察病情变化

01

02

03

04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误吸和窒息。

使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控制惊厥发作,防止脑损伤。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冰袋、酒精擦浴等,将体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积极控制感染

补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控制感染源。

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改善zu织器guan的血流灌注。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等,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相应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05

药物治疗辅助观察与记录

严格掌握适应症

根据感染性发热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细菌学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按照病情变化和细菌学检查结果,决定疗程长短。

遵循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和细菌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细菌学检查结果,评估疗效;同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根据患者的发热程度、伴随症状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

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

在体温高于38.5℃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按照患者的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掌握用药时机和剂量

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评价退热效果;如体温持续不降或反复升高,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评价退热效果

退热药物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

文档评论(0)

zdq1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