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件: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卢).pptx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卢).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送东阳马生序(一)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文宪公全集》。;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浦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以“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序,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序可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一般是作者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等,或者对他人著作进行介绍述评,相当于书的前言后记。唐初,亲友别离,赠言规勉,乃有赠序。赠序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观点,可视作议论性散文。;听老师朗读,标注字音。

再读课文,读准字音,争取读准停顿。;研读课文:第一段;研读课文:第一段;时期;研读课文:第二段;研读课文:第二段;研读课文:第二段;1.第二段的最能概括宋濂求学情形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

2.在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过程中,作者的“勤且艰”体现在哪些方面?;

幼年无书之难

加冠无师之难(对比)

从师行路之苦

寓旅生活之苦(对比)

预君子之列

承天子之宠光

缀公卿之后

日侍坐备顾问;研读课文:第三段;对象;

读书生活情况;研读课文:第四段;1.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却从自身经历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宋濂

幼年无书之难

加冠无师之难

从师行路之苦

寓旅生活之苦

虽愚有成;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小练笔: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段文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