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计算数学、运筹学、信息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等专业方向交

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

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解决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控制和自动化、规划决策等方面的

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即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基础上,注重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具

备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等部门从事研究或教学

工作,也可在经济、金融及计算机行业(包括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兴

行业)从事实际应用或开发研究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人格素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科学精神、一定的

人文修养和规范的职业素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科学与工程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与计算机科

学技术工程基础知识。

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识别、描述复杂理

论模型,并通过文献研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4.方案设计:掌握数学建模分与析、算法分析与设计、运筹规划的基本方法,能够

针对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含信息技术、人

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复杂模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模拟、

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具有现代化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先进的信

息技术工具和检索工具,对于复杂模型问题能够合理地选择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并能

够理解算法和硬件的局限性。

7.科技工程与社会:基于数学、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关背景知识,能够合理分析

和评价本专业相关的数值模拟和复杂模型问题解决的方案可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

律、文化带来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信息产业、数值模拟技术与环境、社会的关系,能够评

价针对复杂模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职业规范:注重职业道德,具有诚信意识,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在数学应用与模型处理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适应职业发展。

10.沟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就复杂模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

有效沟通和交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

行沟通和交流。

11.团队与管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

步能力,掌握项目运筹管理方法,理解科技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并能在

多学科环境中加以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数学理论、计算机及信

息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具备不断学习及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常微分方程、数值逼近、

数值代数、微分方程数值解、运筹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特色课程:工程计算中的近代方法(最新前沿讲座+研讨),前沿数学专题讨论(自

学+讨论),前沿数学专题讲座(专题学术报告)。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占总学分

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性质修读学分要求备注

比例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必修43.5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